
盐城者,古淮夷地也,濒海枕河,膏腴千里。
自战国“煮海为盐”始,盐宗夙沙氏、胶鬲、管仲之祀绵延千年,
海盐文化浸润饮食,遂成“半汤半菜”之妙诣。
三国孙坚创“八大碗”,以烩土膘、糯米圆等八味宴客,
既承淮扬之精,又融盐民之朴,半汤浓鲜中藏“求贤若渴”“兄弟和睦”之深意。
至元末张士诚起义,肉圆掺糯米以庆功,
渔家刀法鱼化吉兆,饮食遂成英雄史诗之注脚。

盐阜之地,河海交融,物产丰饶。
大纵湖簖蟹横行碧波,白螺蛳只此一域;
弶港生炝条虾晶莹似玉,伍佑醉螺酒香沁脾;
更有郑板桥以盐水浸肉十八道,化鲜为咸,留得文人风骨在唇齿。
东台鱼汤面以鳝骨鲫鱼熬汤至乳白,滴点成珠,200年非遗技艺煮尽江海精华;
建湖藕粉圆子裹五仁于藕粉,咖啡色泽中流转江南灵秀。

明清以降,盐商往来,淮扬技法与本土食材相契,催生“盐帮菜”之变。
八大碗从民间宴饮登堂入室,阜宁大糕因乾隆赐名“玉带”而誉满京华,
安丰老烧饼炭火中烘出千年烟火气。
今之盐城,既守“八大碗”之古意,又创全蟹宴之新章,丹顶鹤舞处,麋鹿呦鸣时,
一碗土菜犹带海风,半勺鲜汤尽是乡愁。

东台鱼汤面
盐城东台人的乡愁密码,这碗传承了260余年的宫廷御膳,
用十八里河口的清冽水源熬煮着黄海的味道。
鲫鱼与鳝骨在文火中跳起圆舞曲,熬出乳白汤汁滴珠成线,
配上手工擀制的“小刀面”,细如发丝却筋道十足。
清晨嗦一口面,鲜香直窜天灵盖,再舀一勺文蛤汤底,
黄海的鲜甜在舌尖炸开,配上现炸脆鳝的酥香,整个人都浸在暖洋洋的烟火气里。
这碗面不仅拿过巴拿马金奖,
更藏着东台人“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的养生哲学,难怪能成为省级非遗,
让每个漂泊的游子想起家时,都先闻到那缕勾魂的鱼汤香。

建湖藕粉圆
是盐城人舌尖上的白月光,这颗裹着200年时光的“茶色珍珠”,
藏着清乾隆年间御厨还乡的传奇。
当年湖垛师傅把民间藕粉揉进宫廷点心,皇帝嗦完直咂嘴,
从此藕粉圆成了建湖人的待客密码。
咬开Q弹的藕粉外衣,糖板油丁裹着桃酥、金桔、核桃仁在嘴里炸开,
甜而不腻的桂花香直窜鼻腔。
老建湖人办宴席总少不了它,毕竟“藕圆”谐音“偶圆”,寓意比蜜枣还甜。
非遗传承人单桂洲至今坚持手工搓馅,
说机械做不出这股子韧劲,每天现做现卖,冻过的圆子他都不认。

阜宁大糕
乾隆爷南巡时偶遇这“玉带糕”,指尖轻捻薄如蝉翼的糕片,
入口瞬间龙颜大悦,白、软、甜三重暴击直击味蕾,当即赐名并纳入贡品清单。
如今阜宁人仍沿用古法,选射阳河畔的珍珠糯米,经七遍水磨成细粉,
拌入蜂蜜与桂花蒸制,切出的糕片能透光影,却柔韧到卷成玉带不断裂。
春节的阜宁家家飘着米香,大糕是祭祖供桌的C位,也是孩童踮脚偷吃的年味。
老人们说,初一早晨必须咬口糕才能开口说话,图个“步步高”的彩头。
这糕点早不是宫廷专属,东航航班上常能见到独立小包装,
配着清茶吃,糯香在舌尖化开时,
仿佛能尝到射阳河的水汽与盐城人绵长的手艺传承。

伍佑糖麻花
这枚形如双龙盘旋的小吃,
用百年非遗技艺把麦香、糖霜和植物油揉进金黄褶皱里,
咬下去“咔嚓”一声,酥脆像碎雪落进茶盏,甜味却温柔得恰到好处,
连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嚼出时光沉淀的香。
老盐城人私藏的秘诀藏在油锅里:
145℃热油定型,再转110℃温油慢养,火候全凭老师傅手心温度感知。
这般讲究出来的麻花,悬空一尺落地即碎,内里却无半点白心,难怪能入选江苏非遗名录。
若在古镇茶馆遇见它,配盏伍佑醉螺的咸鲜,便是盐城人待客的最高礼数。
如今这抹琥珀色甜香早已飞出串场河,成了盐城手信界的顶流。

盐城鸡蛋饼
面粉与鸡蛋在铁板上共舞,撒一把翠绿葱花、几点焦香芝麻,
再刷上摊主秘制的甜辣酱,软嫩饼皮裹着热乎蛋香,
咬一口,碳水与蛋白质的双重满足在舌尖化开。
从八毛钱一个的朴素年代到如今配料百变的街头网红,
它始终是盐城学校门口、小区巷尾最暖胃的存在。
外地朋友若来,记得加根火腿肠,那咸香交错的层次,
保准让你明白为何盐城人甘愿为它排队。

盐城滨海五粮粥
是当地人魂牵梦绕的暖胃记忆,也是外地人必打卡的非遗美味。
这碗粥藏着苏北人家的实在劲儿,
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五种粮食磨粉蒸煮,
用陶缸配蒸汽慢熬两小时,米粒熬得透亮如珍珠,舀一勺能拉出绸缎般的黏稠感。
1968年梁士黄创制的这碗粥,把“粗粮细作”玩出了新境界:
分两次投米让口感层次分明,入口先是绵密滑润,
后调泛起玉米的清甜,嚼着米粒还能品出大豆的醇香。
如今在盐城老街巷口,热气腾腾的五粮粥铺总排着长队,
配着现蒸的汤包或茶叶蛋,就是滨海人最熨帖的晨间仪式。

盐城金刚脐
老盐城人记得,计划经济时代揣着粮票排长队,就为等这口焦香,
刚出炉的金刚脐像朵六瓣金菊,
炭火烤得外皮酥脆如薄脆,内里却绵软带韧劲,碱香混着若有似无的甜,
像咬了一口暖烘烘的阳光。
海安支前故事给它镀了层红,当年民工扛着金刚脐奔赴前线,
这六角铮铮的干粮泡水能撑三顿。
如今老炉子换成电烤箱,但郭师傅仍守着古法:
老面发酵十七小时,白糖遇热焦化成琥珀色糖霜,剪五角还是六角全凭手感。

盐城蟹黄汤包
是盐城早茶的灵魂C位,
咬破小口吸溜蟹黄汤,鲜到舌尖打颤的滋味混着淡淡酒香,
仿佛把整个大纵湖的秋日都吞进了肚子里。
传说诸葛亮为祭孙夫人创制的蟹黄包,在盐城水网里修炼成精,
西乡湖母蟹拆出的蟹黄与猪皮冻缠绵,33道褶子锁住一汪滚烫的鲜。
老盐城人清晨排队等这一口,吸管戳破面皮时"啵"的脆响,比闹钟还准时唤醒城市。
外地人别被"汤包"二字骗了,这哪是包子,分明是液态的蟹黄瀑布!
轻轻提溜起灯笼般的包子,先嘬汤后吃馅,蟹肉混着猪肉香在口腔炸开,
最后连盘子都要舔干净才肯罢休。
盐城人管这叫"鲜掉眉毛",而我只想原地定居。

盐城麻虾汤包
江苏面积最大的城市,滩涂上盛产一种叫“麻虾”的迷你小生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虾”。
当地人将这转瞬即逝的鲜活,封印进薄如蝉翼的汤包皮里,
轻咬一口,金黄蟹油混着麻虾的鲜甜喷涌而出,鸡汤底子裹着细碎虾肉。
麻虾离水即死,唯有大丰水系能保其鲜活,老饕们清晨守着渔船,
将现捕的麻虾与蟹黄、猪肉皮慢熬成馅。奇园菜馆的老师傅说,
正宗汤包得用西乡湖母蟹,膘肥黄满,和着麻虾的鲜,才熬得出“汤清不腻,稠而不油”的境界。
外地人总被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停箸,毕竟这鲜味,连东台鱼汤面都要让三分。

大冈脆饼
盐城盐都区大冈镇的百年非遗美食,方正如玉匣,
嫩黄饼身缀满白芝麻,咬一口满嘴掉渣,酥脆中带着麦香与糖油的微甜,
混着若有若无的桔皮清香。
这饼子用土灶树根慢烤四小时,干吃酥而不燥,泡水软糯易消化,
老盐城人揣两块在兜里,田间劳作或走亲访友都能垫肚子。
抗战时它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军粮,
如今成了游子行李箱里的乡愁,街角老炉子飘出的焦香,总能把人拽回童年的灶台边。

当晨光爬上东台鱼汤面的竹笸箩,傍晚的伍佑麻花铺子飘出焦糖香,
这座海风浸润的千年盐都,正把历史熬成舌尖的万般风情。
八大碗里盛着江河湖海的交响,金刚脐上烙着祖辈手心的温度,
非遗老字号与新派创意菜在街角撞个满怀。

何不趁着周末,来老巷口要碗鱼汤面?
让弹牙的面条卷着蟹黄汤包的鲜,带你穿越丹顶鹤翩跹的滩涂湿地。
盐城的风物,总在等一句"老板,再加个蛋"的热络招呼里,
把乡愁酿成你手机相册中最馋人的九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