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奥秘,我国独有双星——为何恩施与湘西成为湖北湖南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探寻奥秘,我国独有双星——为何恩施与湘西成为湖北湖南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综合因素。我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utonomous Prefectures for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目前确实只有两个,分别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所以是这两个地方,主要原因如下:
1. "历史分布与聚居区:" 土家族和苗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主要聚居区历史上就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需要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划定为自治地方。 当时,在湖南西部和湖北西南部,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相对集中,形成了较大的聚居区,具备了建立自治州的条件。这两个地方是土家族和苗族最主要的两大聚居区。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与自治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了识别。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被确认。 同时,根据《共同纲领》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始着手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 湖南省的湘西地区和湖北省的恩施地区,因为土家族和苗族人口较多、聚居较为连片,被优先考虑作为建立自治州的对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57年成立,是新中国成立

相关内容:

两座城市之间差着一座大山,十里之外的方言都能拗成两种唱法。你说这块地是中原还是边疆,谁也说不准。恩施这么个地方,名字听着像是诗,也像是土,这里的人,早上吃辣,傍晚唱歌,夜里还憋着点祖先的故事没说完。可要追问土家苗族的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没人真记得巴人当年怎么一脚踏进湘西边陲的。有的人说,他们其实是一群擅长打仗的老把式,有的人瞎揣摩,是因为山多水窄,不容易被欺负——谁知道呢?土家族的祖上,号称巴人,从前混迹在春秋战国大乱斗,那会儿楚国和秦国拿天当席,地当棋盘,打得骨头都掺进泥土里。巴人其实算不上名门,他们更像跑江湖的不,四处帮人助阵,也捞点好处。仗打着打着,风声紧了,这些人就慢慢地往四边散。

有天风停了,恩施这样的地方,就等他们落脚了。话说回来,其实谁也不清楚哪家的巴人先到这里——多半是被战火撵着走的,也有贪这山水清静的。有些人说,巴人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也像彝族那一支。说这些话的,大多是读书人。我奶奶只会说土家话,那响亮,像河里的石头,没啥书卷气。这里山连着山,水接着水,土家苗家的孩子一拨拨长出来。什么建始、巴东、恩施、利川……这些名字拎出来都像是某个家谱上的侧枝。

土家人,嘴里常念着“毕兹卡”——意思是“俺们自家人”。没字,纯用口传。小时候我还觉得怪,这么大的族群咋就没自己文字?奶奶说,咱会唱歌不会写歌,那也能过日子。确实,这里的山林里,唱歌比读书重要多了。再说了,汉文那一套,背下来够用,也不见得非得写自己那几句老话。

湘西、恩施,两头人都说自己才正宗。不管湖南湖北,土家人都像是挤在武陵山区的褶皱里。重庆那边,酉阳、秀山、彭水,贵州的沿河、德江,哪里是绿的多,哪里河路绕,哪里就见着土家人的村寨。苗族呢?苗族历史搅得更狠。他们说自己祖先是蚩尤,黄河边上打过仗,后头“三苗”时代,被人赶着往南,最后落在湖北江汉,歇息一阵又被逼着进了山。

这些事说起来冷冰冰的,可想象一下一户苗家人,背着锅碗瓢盆,哭着笑着打包迁徙,头顶是满天的星星,脚下是没走熟的泥路。迁徙这玩意儿,谁都不乐意,但风雨有时候把人逼急了。明清以后,有些苗族人又往东南亚蹿,看异国小巷里的苗绣滩头,你才知什么叫“漂泊”——家乡不是河流,是随身带走的门槛。

鄂西湘西的苗族——其实是被环境挑选出来的。古时候,少数民族总觉得心里不服:明明是自己家地盘,总有人把你贴上“蛮夷”标签。不用翻大历史,随便听听老人家的牢骚,你就知道,那点冷遇真不是书上虚词。汉代是这样,唐宋也好不到哪去,名义上共生,实际上高低壁垒都割得挺深。苗家孩子生就喜欢聚堆,山多林密就是最好的屏障,外边人不爱进,咱也懒得出去。

这地界确实妙。武陵山脉——说它隔绝,也说它养人。苗家土家人习惯把家建在半山腰,天冷的时候藏进柴房,夏天摸着河石头纳凉。大人唱苗歌,孩子跟着扭摆手舞,谁都知道日子难挣,但当年流散来的祖先,就是靠这块地活下来。山不问岁月,河水自带温度,我们都从流转里学会安分。

现在去恩施,什么老街土房,苗侗节庆,铜铃舞毛古斯摆手舞,都是生活里的乱线头。是的,咱们说文化说得响,其实大多数土家苗人的一生,不过是柴米油盐里头点亮的。舞蹈不是装饰,是纪念那头老祖宗的“辛苦”。苗族女人手快,苗绣针线翻得比黄河水还急,老人巴巴地看着,说:“当年你祖奶奶就是戴着这花纹出的嫁。”有时候聊到土家苗的起源,老人家会闭嘴不言——不是不懂,是不想用几句话把人家百年一族都概括了。

“毕兹卡”与乌蛮、三苗之间到底啥瓜葛?书里写得绕嘴,现实里也没多少人深究,反倒觉得好玩。大家都认恩施和湘西是自己的主心骨,等到谁家娶了湖南女婿,湖北婆婆就悄悄问一句:“到底是谁的人?”

苗家人在长江中游住熟了,才慢慢往鄂西湘西扎下去。历史本是一场波澜,每次迁徙都带点血泪。又说,是种族歧视让他们不得安生——其实还夹着点“生存的小算盘”,山里地净水好,外头没人管,自己种地自己唱歌。古往今来,哪家族群不愿住安稳?苗族石缸埋着祖先骨头,祭祖的时候小孩围成圈,唱唱跳跳,老人家坐在边上流泪。外边政权压得紧,山河是最后的退路。

谁说历史长河会照拂每一个搬家的人呢?恩施、湘西、武陵山区,好像无意之间把几百万人藏进云雾里。土家苗族一千年来,或许一路被动,但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歌、舞、饭桌,这山沟就是自己的世界。

是啊,这么想着,觉得土家苗的来路像极了咱们每家棚屋里的老故事。命运绕了一圈又一圈,不见头,不见尾,只有炊烟还在山头缠着。后来的人还有没有想过——那些迁徙、苦难、误解,跟今儿的生活,究竟有啥关系?或者就这样,“俺们自家人”,踮脚站在雾气里,等一个能说清自己故事的早晨。

发布于 2025-08-30 18:13
收藏
1
上一篇:和美老司城,探秘湖南永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的千年之谜 下一篇:探寻毕兹卡溪口台地的自然奇观与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