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老司城,探秘湖南永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的千年之谜

和美老司城,探秘湖南永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的千年之谜"/

这是一篇关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和美老司城——探秘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在中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藏匿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更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它,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这里,是曾经辉煌的“和美老司城”,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世界。
"“老司城”之名,源于其独特的政治地位。"
“司”是土司制度的官职,“老司”则指代土司制度中地位较高、管辖范围较大的土司。“老司城”即指老司司城的治所。永顺老司城,曾是土家族土司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届土司在此建城立府,统治湘西部分地区长达数百年之久。这里的土司,权力极大,拥有军政、司法、税收等大权,形成了与中央王朝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藩王”式政权。这种独特的政治格局,孕育了老司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
"宏伟壮观的遗址,诉说着昔日辉煌。"
漫步在老司城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依山而建的宏伟建筑群落。城墙遗址蜿蜒起伏

相关内容:

中国网2015-07-06 23:08:05

土司王衙署遗址 摄影:李永生

中国网(文化中国)讯:地球北纬30度是一条神秘的纬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附近有神秘的百慕大、埃及金字塔……给人类留下无数难解之谜。

2015年中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老司城遗址,其地理坐标就在北纬28o59'55″、东经109o58'11″线上,地处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灵溪河畔。尽管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武陵山腹地的大山深处,老司城遗址却以“规模的完整性、遗存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成为现存中国土司遗产的代表。

土司遗产是13-18世纪中国元明清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委任当地族群首领担任“土司”,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理念,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

永顺古称溪州,老司城是永顺彭氏土司世袭统治古溪州治所之地,原名叫福石城,因南宋绍兴5年(1135)彭氏族谱第11任世袭首领彭福石宠迁治所于此而得名。1724年,彭氏族谱第34任首领彭肇槐将治所从福石城迁至颗砂城,福石城便成了旧司城。后人习惯称为“老司城”。彭氏家族世袭统治溪州终止于1728年清雍正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时任土司彭肇槐主动献土,践行了先祖彭士愁940年与楚王马希范刻在铜柱上“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的誓言,让溪州百姓免遭战火。历史无情,岁月留痕。一座繁华了近600年的土司王城,究竟有多少秘密被岁月一层土一层砂、一层草一片叶、一层霜一层雪尘封?昔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景早已曲终人散烟花飘落,现已成为一座废墟似的遗址和一个孤寂的村落。

往事并不如烟。怀着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对文化遗产的崇敬之情,我无数次走进老司城触摸历史,探寻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摄影:刘明

和美布局:依山面水的聚落形态

老司城遗址遗产区面积534公顷,掩藏在平均海拔200-800米间的武陵山脉中段黑山山脉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中。

站在黑山的最高峰,向东遥望,只见一层层山岭相叠,一道道沟壑纵横。那群山一律呈东北—西南走向摆开身姿,由近及远此起彼伏;那诸峰如同奔跑的千军万马,高昂着头,挺立着身,统一朝向老司城方向,坚定昂扬地向着土王奔去。这群山本是土司率众狩猎之地,因有了这副模样,便有了“万山朝贺之尊,万马归朝之荣”而活了起来;便成了后人评判彭福石宠迁治所,选址于老司城这群山环抱如万马归朝之地的理由,折射出古人遵从自然的朴素哲学观。

如果说“万马归朝”的山与峰,其形翩若惊鸿,充满活力与动感,那么站在凤凰山观景台,秀美、安静的老司城景观尽收眼底。无论眺望、还是俯视都有一种“以山为屏,积水为池,宛若游龙”的强烈视觉冲击:一弯清亮碧绿的河,一排突兀陡立的峰,一个简朴静谧的村寨,构成老司城最清晰的线条和画面。

那村寨的人家依着山势,从河谷走往山顶,参差错落地打坐在一层层台地上。

那河名灵溪,河床宽约50米,水深约2米;两岸古树林立,鸟语花香,四季常青;自西北曲折向东南绕城而过注入酉水,汇入沅江至洞庭湖,经长江奔向东海;既是护城河,又是土司出入重要水道。明史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土司彭翼南顺着这条河,率三千土兵奔向江浙抗击倭寇,“剿新场倭,获王江泾大捷,盖为东南第一战功”。

那背靠的山叫太平山。面临灵溪河,正对凤凰山群山,两侧的福石山、禄德山、寿德山合称三星山,考古发现山脊线上布满哨卡,建有烽火台,构成了老司城“山为城墙”防御屏障。

老司城遗址中心城址就散落在这山水间。中心城址位于灵溪河东岸5o-20o的半山平缓坡地,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海拔高270-350米,面积约19公顷。按功能分为首领生活区、行政衙署区、墓葬区、街市区等,有序散落在层层台地上,整体呈现依山面水、因势布局的选址特点。

不同的功能区有机相连。主要建筑朝西南,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随形就势而建。生活区、衙署区为中心城址的核心区,生活区位于城址北部,闭合式城墙将其围合成椭圆形,为土司首领起居生活区;衙署区位于生活区东南侧,闭合式城墙将其围合成梯形,为土司及其职官办公场所。墓葬区位于衙署区外东南,有紫金山和雅草坪两个墓葬群,明代土司及亲眷均安葬于此。街市区在生活区、衙署区外西南侧,依托道路、码头形成商贸交易区,是土司服务人员居住地。中心城址的建筑、道路等遗存沿各级台地随形就势分布;各功能区都因势利导修建了庞大的排水系统。整个城址从选址、功能区布局到建筑形态均呈现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特有的聚落形态,是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因地制宜利用的见证。

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永顺老司城全景图 摄影:李永生

和美建筑:因地制宜的精湛技艺

从凤凰山观景台顺着栈道下来,沿着灵溪河西岸向北步行200米,过一道简易木桥,便进入老司城中心遗址区。

中心遗址区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遗址。从西门入,虽然城门和城楼早已拆毁,但考古清理出的基址,仍清晰可辨,层层叠压很是气派。省文物部门于1995年、2010年、2011年先后对中心遗址区进行了考古发掘,查明了老司城遗址的规模、年代、布局、功能,考证遗存的考古学年代主要集中于明代,与永顺土司自明洪武五年(1372)设为宣慰司后,在原治所基础上进行大规模营建的历史相符;清理出丰富的遗存要素,包括城墙、城门、堡坎、道路、排水沟渠、建筑基址、墓葬、古建筑、码头、石刻等多种类型;出土了大量文物,主要有瓷器、金银器、釉陶器、砖瓦、建筑构件、铜器、印章、骨骼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残件、建筑构件和动物骨骼为大宗。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三次莅临考古现场指导,称赞老司城遗址是“西南规模最大、遗存最多、保护最好的土司城址。”

沿着大西门鹅卵石道路进入首领生活区,一道封闭式城墙将生活区与外界隔开。城墙周长约436米,东、西、北三面保存较好。这些保存完整的明代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坚不可摧,震撼着每位触摸者的心灵。你不能不惊叹,这种土石结构筑起的防护城墙,用混合物抹面勾缝胶结的工艺,凝聚着古溪州劳动人民聪明智慧!他们创造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土遗址承受暴雨冲刷、不被动植物侵蚀、不因岁月更替而损毁的保护奇迹。

从生活区、衙署区那完善的排水系统,我们看到了古人因势而为的筑城理念。生活区的排水系统分为三类:一类为建筑内部的小排水沟,收集雨水和生活污水;一类为连接建筑群的中等排水沟,收集各建筑间的雨水、污水;一类为对外排水道,将生活区内汇集的水流排向区外,防止区内积水。考古发现的这些大型排水沟渠,有的承接北墙山体积蓄的雨水,有的汇集南北建筑区居住排放的生活用水,通过排水沟渠引流排放至灵溪河,有效的构成了生活区完整的给排水系统。衙署区的排水系统则是与中轴线大致平行的南北两条大型排水沟组成。自彭氏宗祠前两侧延伸至第一级台地后,出衙署区汇入灵溪河。在每一级台地又建有明沟与之相连。这些沟渠均以卵石、岩块砌筑,灰浆勾缝,临水沟面以灰浆抹面,承担泄洪排水功能。这些设计科学、工艺精湛的排水设施,通过考古清理疏通后,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解决了遗址管理者保护土遗址面临的排水难题。依自然山势筑城在多级台地上的老司城,其完善的排水系统满足了山地建城特殊的排水要求,堪称遵循规律改造利用自然的典范。

如果说老司城遗址的地下建筑令人叹服,那么地上建筑也让人称绝。老司城遗址尚存的明代地上古建筑主要有子孙永享牌坊、文昌阁、祖师殿等,其中又以祖师殿最完整。

祖师殿建筑群位于中心城址以南1.5公里的灵溪河左岸山腰,包括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等三座汉式传统木架构建筑,占地面积582平方米。建筑群坐东北朝西南,一条中轴线将三栋建筑依次贯穿。祖师殿为五开间双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面阔16.9米,进深12.7米,高10.4米。殿为抬梁式构架,檐下斗拱为单杪四铺作。殿内共34根木柱,柱础为圆石础。左右两稍间中柱为双叠圆形柱础。圆形石础与圆形木础重叠,极像土家人过年打的糍粑,两个糍粑重合一起意为“团团圆圆”。大殿粗大的柱子为楠木,古溪州盛产优质木材--楠木。明史记载:1563年、1565年,永顺土司两次献千余大木,获朝廷嘉奖,故宫太和殿、定陵大殿的楠木均是彭氏土司所献。祖师殿梁架为抬梁式,两边次间和稍间为穿斗式,整个构架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柱榫承接处是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的斗拱承鼎,金柱榫为云雀纹单斗承鼎,三重檐,上覆小青瓦。屋脊两端饰鸱吻,檐脊饰狻猊等神兽,檐口饰勾头滴水,勾头滴水纹饰有兽石纹和菊花纹两种图案。这些建筑工艺巧夺天工,雕饰精美,天然成趣,上架木坊处无斧凿之痕,体现古溪州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造精神。

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摄影:刘明

和美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

老司城遗址见证了土司制度所秉承的古代中国对西南多民族地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具有突出意义。

古溪州是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分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语言。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习俗、音乐、舞蹈、技艺世代口口相传,保留有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土家织锦、梯玛神歌等堪称民族文化奇葩。

老司城遗址作为土司遗产,考古清理出多种宗教祭祀场所,见证了土司制度“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独特的东方智慧。老司城宗教祭祀区可分为四大系统:一是道教系统。祖师殿曾是可以为正一派道士授箓的道场,凡属重要节庆,彭氏土司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二是佛教系统。遗存有观音阁,坐落在灵溪河西南岸玉女峰北侧山坳中,与祖师殿隔河相望,晨夕相伴。三是儒教系统。遗存有文昌阁建筑、观音庙遗址,位置在雅草坪,与若云书院相邻。四是民族、家族祭祀系统。遗存有八部大神庙,坐落在渔渡街山顶上,这是土家族祭祖场所;土王祠,这是彭氏家族祭祀场所,处于衙署区后。

这种多教并存、互不排斥、信仰自由的宗教观,反映了古代土司治理时期人们不是恪守一种信条,而是注重宗教礼仪和宗教行为,根据自身需要去确定和选择宗教信仰,体现了土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

老司城遗址作为土家族土司遗产,与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直接关联。这里,至今保留有摆手堂,每年都要举行舍巴日,所有村民都要围在摆手堂前祭祀祖先,跳摆手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司城周家湾的摆手堂,里面供奉着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雕像,彭公即彭氏土司,古溪州酉水河流域土家人,将土司时期族群首领作为祖先神祭拜,感恩彭氏土司给古溪州带来了数百年“无金革之虞,保耕桑之业“的和平与安宁。

这里的街道一律是鹅卵石铺就,便于就地取材,便于经久耐用。

这里的民居一律是土家吊脚楼,虽是静物,极具动感。

这里,和美就在家家户户平凡的日子里。每家的姑娘媳妇都会织“西兰卡普”,织出的五色衣裳,将村寨装扮得五彩斑斓;这里,人人都会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姑娘出嫁,都能唱几天几夜的哭嫁歌;这里的土家年别有风味,男人们打糍粑,杀猪宰羊,女人们磨豆腐、炸油糕,喜气洋洋;这里家家好客,堂屋里摆八仙桌,蜡染花布盛美食,朋友来了有好酒,大块腊肉待贵客。土家儿女勤劳勇敢,在“巴掌大”的天、“脚板宽”的山路上背水背粮背日月,人人心中都有一轮“劳兹”(太阳)。因此,老司城村2012年被评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今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土家族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最绚丽的一朵。

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摄影:刘明

漫步老司城,随处都能体会到它和美的魅力。

这里,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8种,如:云豹、白鹤、穿山甲、锦鸡、猿猴就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孑遗植物有36种,如珙桐、水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让人随处见乡愁。

从周家湾去祖师殿建筑群,有一段1.5公里的松柏古道。这藏在深山密林里的古驿道,漫山林木翠绿,遍野花色奇美,沿途百鸟争鸣;明媚的阳光,湿润、通透的空气,沁入心扉,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土司时期种下的百棵柏树,郁郁葱葱,早成了参天大树,成为古道的见证。坚硬少土的岩石上,数百年物竞天择,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这石与树、藤与树这等相融,顽强互依生存,不弃不离,这自然奇观无不令人触景生情。

在谢甫土司休闲区的石壁上刻有一段文字:嘉靖己丑季夏予内阁大学士徐门下锦衣金垂川吕松泉庠士杜太行携家族等同游于此。美。石刻记述了1565年的夏天,明内阁大学士徐阶门下两名锦衣卫和一名庠士携家人到此游玩,陶醉于青山绿水间,寄情山水由衷赞叹福石城之美。

是呀!老司城,怎一个“美”字了得!看这村落,在夕阳余晖照射下的城墙、道路、排水沟、祖师殿,沉静而沧桑,它们是静止的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看这村落,遗址旁吊脚楼那飘散的炊烟,院内引吭高歌的家禽,山坳中放牛娃吹起的牧笛与灵溪河畔洗衣女的山歌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精美又生动的动漫,她们是活着的文化,世代传承,与静止的文物朝夕相伴。

这村落,宁静、淳朴、美好,像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块碧玉,像挂在华夏天空的云霞,吉祥而美丽。和美老司城,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亲切自然令人神往。

发布于 2025-08-30 18:13
收藏
1
上一篇:毕兹卡溪口台地,探寻自然奇观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 下一篇:探寻奥秘,我国独有双星——为何恩施与湘西成为湖北湖南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