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是莴笋吗?” “油麦菜是莴笋叶吗?”
这两个问题经常在火锅聚会中吵成一团。
看热闹不嫌乱。今天,我们再把一个“低调选手”拉进来——生菜。
其实,真相可能让你惊掉筷子:这几位看起来差别很大的蔬菜,其实在生物分类学里,都是同一个物种——莴苣(Lactuca sativa)。
莴苣是菊科莴苣属。莴苣自从6000多年前被古埃及人驯化后,随着人类文明扩散到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品种。莴笋、生菜、贡菜、油麦菜就是由莴苣衍生出的品种。

莴苣亮丽的小黄花,像苦菜花一般
茎用莴苣——莴笋、贡菜
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据考证它来到中国的时间早于隋代。
唐代时,中国人就已经大面积种植莴苣了。早期最红的品种,它是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莴笋。
莴笋,削皮切条,开水一焯再冰水拔凉,调味一拌——连杜甫来了都要夸“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
后来,人们培育出了更细长、口感更脆的莴笋,把它切条晾干,就成了火锅必备的贡菜。(友情提醒:潮汕的“贡菜”不是莴笋做的,这是另一个故事。)
总结:莴苣是总称,吃茎的叫莴笋,而贡菜是莴笋中的“特殊兵种”。

莴笋

凉拌莴笋丝

贡菜

用来做贡菜的莴笋
叶用莴苣——生菜、油麦菜
生菜
时间走到现代,莴笋的同门——生菜,得以漂洋过海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生菜本名叶用莴苣,因为它非常适合生吃而得名生菜。

最适合沙拉的罗曼生菜
生菜是原原本本的洋菜,虽然它的兄弟莴笋早早就占了我们的餐桌,而生菜来到中国却异常地晚。不是因为它不好种,而是它不太适合我们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有个习惯:凡是放到嘴里的,必须先弄熟。
生菜也可以弄熟了吃,但是风味就大不一样了。直到近些年饮食环境的变化,生着吃的莴苣才登上我们的餐桌。
生吃总有风险,但是很少能听到生吃生菜会得病。为什么生菜这么适合生吃?
当我们掰开新鲜的生菜叶子,会发现有乳白的汁液流出,这个就是答案。
流出的乳液中包含可以杀菌的莴苣素,因此生吃莴苣得病的几率要小一些。
然而就算有杀菌乳液的保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身体还是重要的,所以不新鲜的生菜最好不要生吃,生吃之前一定要保证洗干净了。

生菜
生菜的品种很多,有抱球的结球生菜,有大叶的波士顿生菜,有长叶的罗曼生菜,还有紫生菜等。

像卷心菜的结球生菜
油麦菜
而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油麦菜其实也是生菜,它又叫牛俐生菜。单独讲它是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它是生菜的一种。
油麦菜和生菜一样,都是莴苣旗下的好兄弟。

清炒油麦菜
油麦菜也可以生吃,但是它的苦味要比生菜重。因为它和莴笋更亲近,叶片里的莴苣素含量会高一些。

油麦菜叶子也很像莴笋叶
这种莴苣要小心,有毒
油麦菜也好,生菜也好,莴笋也好,它们已经成为全世界餐桌上的骄傲。而与它们拥有同一个祖先的野生近亲仍在荒野里生长,而且还在有毒植物的榜单上,它就是刺莴苣。
刺莴苣(Lactuca serriola)生活在欧洲以及中亚,我们的新疆也有它的领地。
这个长满刺的家伙也叫毒莴苣,它体内富含有毒的乳白色汁液。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发现毒莴苣的乳汁有催眠的作用,吃下适量的乳汁提取物会使人致幻。而在古代的埃及,这种有毒的植物竟然成为祭品,用来象征性欲和生殖力。

莴苣的野生同宗:刺莴苣
单论外貌,很难看得出刺莴苣与生菜、莴笋的祖先有什么关系。它的样子更像蒲公英,然而即将开花的时候,它就会和莴笋一样拔地而起,长得老高老高,在头顶上开出亮丽的黄色小花。
刺莴苣适应性很强,它随着人类的脚步已经走到了全球各地。由于它具有毒性,且很容易混到我们食用的莴苣种子里,所以它也是海关检疫重点防备的危险物种之一。

刺莴苣的花和叶子
总之,贡菜、莴笋、生菜、油麦菜——你以为是“四菜一汤,其实是“一棵菜的四分身”。
下次火锅局再有人争论,你就可以拍拍胸脯说:“大家别吵了,都是亲兄弟。”
来源:果壳,部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