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苏州,除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强地级市外,具体到民航,可能最有争议的话题就是:
苏州为什么没有机场?
实际上在苏大强,十三太保当中,有9座民航运输机场,其中最强的苏州反而没有机场,多少让人有些不解。
13太保,2022年GDP均超4000亿元。
13太保,9座机场。
南京禄口机场。
苏南硕放机场。
南通兴东机场
常州奔牛机场。
徐州观音机场。
扬州泰州机场。
盐城南洋机场。
淮安涟水机场。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花果山机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地对发展民航的期望也高,所以也争相要建属于自己的机场。
毕竟民航机场主要是为旅客出行服务的,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对于民航出行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一直以来苏州建机场的呼声很大。
苏州不能没有机场!
苏州应该有机场!
虽然苏南硕放机场是无锡和苏州共建的机场,但是无锡的股比更高,话语权更大一些。
而且民航系统里显示的:
无锡硕放机场!

所以,这些年来,苏州一直强烈呼吁要建属于自己的机场,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市场需求。
苏州的经济实力自然不必多说。
2022年,苏州GDP为23958亿元,排全国第6位,江苏第一。
超过武汉、成都、杭州、南京这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副省级城市一大截。
苏州常住人口1291.1万人,,流动人口比较多。
经济实力强,外向型经济明显,
处于苏南最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
当然这些消费需求都转到了上海、无锡等地机场。
二是苏州有实力支持。
建机场需要资金,支持民航发展也需求资金,这都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地方财力自然也不容质疑。
三是苏州有强烈的意愿。
一直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到民间,对建机场一事几乎是共识。
网上频频请愿,政府屡屡发声,都充分说明了苏州地方对机场的渴求。
但是有愿望,不一定能梦想成真。
当前,苏州建机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空域饱和的问题
天空无法任鸟飞。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飞行最为繁忙的三角地区之一,长三角空域复杂,军民机场众多,航班密集,运行矛盾突出。
尤其是上海往西方向的航路上,上海到合肥是国内最为繁忙的航路之一,航路上有无锡、常州、南京等机场,加上硕放又是军民合用机场,上海到往西与南北向的航路到合肥骆岗交织成了交汇成全国最为繁忙的区域。
如果再在无锡和上海之间建一个苏州机场,空域资源将很难协调。
二是对经济贡献度的问题。
如果在苏州新建一座机场,东部的昆山距上海虹桥近,西部的市区离无锡硕放近,机场是选择在北部的张家港市、常熟市合适,还是南部吴江区,是一个比较难的选择。
实际上无论在苏州任何一个地方建机场,都很难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
加上,苏州本身经济实力很强,增强一个机场有多大的提升作用,很难说。
而且苏州到虹桥机场、硕放机场本身也不太远。
在苏州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花大力气花大代价去建设机场起不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可能更要综合考虑了。
所以上海第三机场放到了南通。
因为南通空域相对宽松一些,另外可以辐射广大苏中、甚至苏北地区。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到上海坐飞机的人群,除了上海本地人,最多就是江苏人。
而江苏人中,又是苏州、南通、盐城等地的人群最多。
在南通建上海第三机场可以满足这些地区的需求。
更主要的是,一个大型国际机场,其带动的经济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而苏中、苏北地区一旦被带动起来,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尤为巨大。
三是一体化融合的问题。
长三角虽然也有着种种的地域屏障,有着不同的地理隔离,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地区是融合发展最好的。
现在强调大虹桥的龙头带领作用,就是要贯通东西。
加上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空地融合,高铁上的机场已成为现实。
苏州到虹桥坐飞机也非常方便。

长三角一体化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地理界限,走融合发展之路,正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说的那样,
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是辐射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
上海两大机场不是上海人的机场,而是长三角的机场、全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场。
不过苏州无法建设新机场,不代表苏州就不能拥有机场。
最近,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苏南硕放机场”改名“无锡苏州机场”,虽然有关方面否认此事。
但是,翼哥非常赞成和支持。
毕竟很多人去苏州,想坐飞机,第一时间搜索的是苏州。
如果搜索不到,如果不熟悉的人可能要花一番功夫研究一下怎么去苏州,甚至可能坐高铁了。
翼哥甚至建议,无锡方面大方一些,干脆改成:
苏州无锡机场。
这样一来,给足了苏州方面的面子。
另外毕竟到苏州的人肯定远多于到无锡的人。
只要到机场的人流量大了,机场发展带动起来,受益最大的还是无锡啊。
这也是真正体现融合式发展。
苏大强,不要再各自为战!
有时候,相互合作融合,可能会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