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加面”引争议,上海面馆被指误导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展开调查

“免费加面”引争议,上海面馆被指误导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展开调查"/

是的,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免费加面”需要提前说。上海一家面馆因未提前告知“免费加面”的规则而被指误导消费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商家在提供任何形式的优惠或附加服务时,都应明确告知消费者,避免产生误解和纠纷。消费者在消费时也应留意商家提供的信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内容:

门口竖着免费加面四个大字,你会不会心动?

上海闵行颛桥镇一家兰州牛肉拉面馆,就因为这块牌子,8月11日被推上热搜。

网友说,自己被醒目的广告吸引,吃完想加一份,老板却回一句:要提前说,吃完续面要收5元。

一句话,火药味直接拉满。

把时间线捋清。

8月11日,当事网友在店里用餐,看到门口的免费加面提示,理解成吃完还能续。

吃完开口要加,被告知要收费。

网友认为这是用醒目的广告设陷阱,容易误导。

评论区立刻炸了,有人拿薛定谔打趣:不开口你永远不知道收不收费;也有人替小店说话:吃完再加相当于重下一碗,提前讲清楚就好;还有人提建议:把说法改成免费预加面,点单时一次说明白。

8月12日,经视直播记者先联系爆料网友,暂无回应。

随后打电话问店家,工作人员承认11日确实跟顾客为加面一事争执。

他的说法很直白:小店不搞续面,现在活动价9块9,原来一碗15,想再加是要收费的。

记者继续追问,门口牌子写了免费加面。

店方补充条件:按不参与活动的正价付款,可以免费加面。

还能否吃完再要?

不行,要在下面之前就说,人家要面多一点,我可以加,吃完再要还是收费。

通话里情绪颇冲,词锋也不客气,这个态度在社交平台又掀了一层波。

法律层面的看法来了。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敏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没有把免费条件说清,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规则就得写透,哪些要钱,哪些不要,别藏在嘴上。

监管也介入了。

8月12日,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颛桥所回应,会去现场核实。

是否构成虚假宣传,关键看店家有没有把免费续面的条件标注清楚。

同一条面,规矩不一样,舆论风向差很多。

拿8月2日九派新闻联系到的西安君悦酒店绣桥中餐厅说,工作人员介绍油泼面48元一碗,可以免费加量到客人吃饱,一根面约二两,成年人两到三根就够,想提前加量也能跟服务员说。

价格有人吐槽贵,酒店解释这是五星级标准,服务不止面本身。

相关视频后来被删除。

你看,规则说明在前,冲突就小很多。

再看另一类争议。

上海一位面馆老板贴告示,谁当下有困难可以来店里免费吃一碗。

结果被个男顾客盯上,第一天老板煮了一斤多,他扫光;第二天又来,还是点免费,老板这回煮了九两。

网友看不下去,支支招:真困难的人,清水面加点盐也能接受;别把牌子往外贴,善意容易被羊毛党薅秃。

善心被利用,没赢家。

还有大连的风波。

网传一面馆给顾客标注性别,女生份量少。

顾客质疑,店家承认按饭量分配,称不想浪费,还摆出可以免费加面的理由。

网友不买账,很多人说:顾客没同意,擅自减量就不地道;女生点的也不一定是女生吃。

店家是不是歧视,现有信息里没看到权威通报,有待官方确认。

绕一圈,我们还是回到那块牌子。

免费两个字,杀伤力太强,但最怕的是后面那一堆看不见的前提。

活动价和正价的分叉、预加和续面的界限、一次加多少、何时提出,这些都不能靠口头补充。

写在广告牌上,写在菜单上,写在收银台前,让人一眼看懂,才是底线。

服务人员情绪上头,也很容易把本来可解释的事,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说句心里话,大家不是非要占商家便宜,只是讨厌信息不对称。

花钱吃饭,期待的不只是口感,还有公平和尊重。

规则清清楚楚,少点套路,多点体面,生意也能更长久。

你怎么看这事?

免费加面该不该设置条件?

条件要写到什么程度才算清楚?

遇到被误导的情况,该不该投诉到市监?

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和想法。

发布于 2025-08-20 10:58
收藏
1
上一篇:警惕“上门取现”?揭秘真相,真正公检法绝不会如此办案 下一篇:“免费加面”引争议,上海面馆涉嫌误导顾客,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