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水小港”跃升至“国际大港”,天津港的辉煌奋斗历程

从“浅水小港”跃升至“国际大港”,天津港的辉煌奋斗历程"/

以下是从“浅水小港”到“国际大港”的天津港奋斗故事:
天津港,位于渤海湾西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级的大港。然而,在百余年前,它只是一处不起眼的“浅水小港”,吞吐量小,设备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
"一、 开埠初期:浅水小港的困境"
19世纪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当时的天津港只是一个浅水小港,只能停泊小型船只,吞吐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于1898年决定修建天津港,并聘请英国人金达担任总工程师。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势力的干涉,天津港的修建过程异常艰难。工程多次中断,资金严重短缺,导致港口建设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初,天津港才初步建成,但仍然是一个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的港口。
"二、 民国时期:曲折发展的道路"
民国时期,天津港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动荡时期,发展道路充满曲折。虽然这一时期天津港的吞吐量有所增长,但总体上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 新中国成立:港口建设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相关内容:

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舶之一“地中海古尔松”在天津港开启首航。图片由天津港集团公司提供

新华社天津10月11日电(记者毛振华)全球港口每装卸40个集装箱,就有1个来自这里;中国每进口3辆汽车,就有1辆从这里登陆……天津港正讲述着从“浅水小港”蜕变成为“国际大港”的奋斗故事。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天津港主航道上船只往来频繁。在主要从事散杂货接卸的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车队副队长成卫东一直奋战在港口作业一线。他说,这段时间,第一港埠有限公司的14个泊位基本处于停满状态,30多条作业线开工达到年内峰值。

“我1998年参加工作,如今天津港的发展和当年比有了天壤之别。”回忆过往,成卫东说,他工作之初第一港埠有限公司的月吞吐量只有30万吨,现在月最高吞吐量已经达到160万吨,整个天津港年吞吐量也从几千万吨到跨越5亿吨大关。

“都说港口贸易是经济的‘晴雨表’,从天津港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与潜力。”成卫东信心十足。

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卡车在天津港成组实船作业。图片由天津港集团公司提供

时间轴拉回到70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港航道淤塞,船舶难行。1952年,当时的塘沽新港重新开港,万吨货轮“长春”号用嘹亮的汽笛声,宣告了天津港重获新生。

自重新开港以来,天津港航道水深由-6.5米增加到-22米,3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码头岸线总长由2600米增长至40250米,泊位数量由23个增加到173个。

近些年,天津港的发展步伐日趋稳健:建设集装箱专业码头,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营码头,推出中国第一家港口上市公司……

在天津港集团公司董事长褚斌看来,港口绝不只有“大”这一个评判标准,做好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关键在于由“大”变“强”、量质兼顾。

天津港融入国家战略,主动下好津冀港口协同发展“一盘棋”。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合作成立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先行先试带动港口资源跨省级行政区域整合;与沧州港务集团、唐山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港务有限公司分别签约,加快构建以天津港为核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实现了由“竞争”走向“竞合”的转变。

一座老港口向现代化智能港口转型究竟难不难?答案当然是不易,但关键是依靠勇气与智慧。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图片由天津港集团公司提供

为此,天津港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港口行业首台基于5G通信技术进行远程控制作业的自动化岸桥在天津港改造成功,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卡车在港口生产中实现规模化应用,集装箱码头操作“一体化”系统与智能闸口无缝对接,实现“秒”级通关……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天津港正在以智慧港口建设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力促由‘业务驱动’向‘智慧驱动’转变,实现提质增效。”褚斌说。

今天,天津港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近130条,每月航班550余班,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成为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之一。

仅今年前8个月,天津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45.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高于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长水平。

发布于 2025-08-19 23:13
收藏
1
上一篇:精心谋划“十四五”,小港监扬帆起航,迈向大海事新篇章 下一篇:小港瞩目!19亿总投资项目盛大开工,见证区域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