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站台票中的“非遗”文化因子探寻

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站台票中的“非遗”文化因子探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站台票,以及其中蕴含的“非遗”文化因子。
"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站台票里的“非遗”文化因子"
当人们谈论“老物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具有历史沉淀感、承载着记忆的物品。在中国广袤的铁路网络上,一张小小的站台票,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平凡,却可能“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它不仅是乘客乘车的凭证,更是浓缩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甚至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元素的独特载体。
"一张小小的站台票,何以承载“非遗”?"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站台票的设计、印制和背后的故事入手:
1. "设计与艺术元素(视觉与听觉的非遗关联):" "老版站台票的设计艺术:" 早期的站台票,尤其是手工绘制或早期印刷的版本,其设计往往非常精美。它们可能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插画风格,描绘了特定的火车站台、列车、风景名胜,甚至是铁路沿线的风土人情。这些设计本身就可能蕴含着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烙印,如同视觉上的“活态”历史记录。如果这种设计风格或绘制技艺被传承下来,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许可以与“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产生关联。 "票面上的文字与印章

相关内容:

站台票里的“蔚县剪纸”。

“杨柳青年画”被北京铁路局印在了站台票上。

女站务员为旅客倒开水的形象融入古老的传统剪纸艺术之中。

前言:如果说铁路是记录社会发展轨迹的时间轴,那么铁路老物件则是重要的里程碑,是具有象征历史浓厚意味的文化符号。在珠晖区保卫里文化创意街区,一座由铁路文学作家创办的衡阳铁路老物件陈列馆里,陈列着近千件斑驳陆离的有着铁路“烙印”的老物件,在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倾诉着百年铁路的演变史。珠晖区联合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会说话的铁路老物件》系列报道,深情讲述蕴藏在老物件背后的那一段段难以忘怀的铁路故事,引导参观游客从老物件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朱萱 衡阳报道

2025年的春节是中国首个“非遗中国年”,因为在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非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从2008年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四项成功申报第一批非遗项目,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在这些世界级的中国非遗项目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剪纸、篆刻、书法、京剧、皮影戏等等。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的铁路站台票,其发行局、站和设计者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些“非遗”文化因子尽可能地体现于其中。从衡阳铁路老物件陈列馆里展示的几十组数百张站台票中,便可窥豹一斑。以剪纸为例,就有呼和浩特站的4枚“蔚县剪纸”、郑州铁路局的“李西秦剪纸”之“屈原”和“中国古文字”2枚。

更为罕见的是长沙站2004年发售的“剪纸系列”站台票中的一枚:“为旅客热情服务”。剪纸作者把当代铁路员工的女站务员为旅客倒开水的形象融入古老的传统剪纸艺术之中,而长沙站则把这幅剪纸选入站台票,实为难能可贵。

又如在2009年成功申遗的“篆刻”,在站台票中也得到充分展现。衡阳铁路老物件陈列馆就收藏了一枚北京站发售的“篆刻与古文字印章”为主题的站台票,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它成为票据收藏界的佳品。

此外,作为2009年世界非遗项目之一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其民间代表作“杨柳青年画”也被北京铁路局印在了站台票上,让它随着旅客传播到四面八方。

如今,彩图站台票从1984年第一组站台票伊始,到2014年停用,已经走完了它的三十年历程。不然的话,随着“非遗中国年”活动,会有更多非遗内容展现在站台票的画面中。

发布于 2025-08-20 02:13
收藏
1
上一篇:没有站台票,巧妙送人攻略大揭秘→ 下一篇:四季如歌,岁月流转的旋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