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三宝,健康绵长享春光——提前备好这3样美食迎接佳节

清明食三宝,健康绵长享春光——提前备好这3样美食迎接佳节"/

“清明吃3样,健康又绵长”这句俗语,虽然“3样”具体指什么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但根据传统习俗和养生理念,通常认为指的是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食物:
1. "青团 (Qīngtuán):" "为何吃:" 青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点心。它用艾草、浆麦草等绿色植物汁液和入糯米粉中制成外皮,包入豆沙、咸蛋黄肉松等馅料。吃青团不仅是为了尝鲜,更寓意着踏青、迎春,也带有“清”明、“团”圆的象征意义。从养生角度看,青草入馔有助于吸收春日阳气,清新爽口。
2. "馓子 (Sǎnzi):" "为何吃:" 馓子是一种油炸或烙烤的食品,形状各异,有的像绳索,有的像花环。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吃馓子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馓子口感香脆,食用时可以配以糖水或蜂蜜。从传统观念认为,吃馓子可以“去湿气”、“明目”,适应春季由湿冷向温暖干燥转变的气候。
3. "润喉糖/梨 (Rùnhóutáng / Lí):" "为何

相关内容:

清明前后的风总带着股子寒劲,祭扫回来一身疲惫,想给家人做口热乎的,翻遍冰箱却犯了难——外卖太油腻,泡面没营养,传统美食又怕麻烦,难道清明的仪式感,只能停留在记忆里?

别慌!老辈人早把“清明必吃3样”的方子藏进了节气里,每一样都裹着春日的灵气,好吃、好做、有温度,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仪式感。

谁规定做青团一定要熬艾草汁?新鲜艾草摘一把,用开水焯1分钟去苦味,放进搅拌机加一点水打成汁,倒在糯米粉里,加一勺糖、一点油,揉成不粘手的面团。提前买好的豆沙馅或咸蛋黄肉松分成小团,包进去揉圆,放进蒸锅蒸15分钟——掀开锅盖的瞬间,艾草香裹着甜意涌出来,翠绿的团子像小翡翠,咬一口软糯香甜,孩子拍着手喊:“妈妈,这是春天的味道!”老人夹起一个,眼睛亮了:“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那时候外婆总说,吃了青团,一年都平平安安。”

不过是一把艾草、一碗糯米粉,却把春天的生机揉进了团子里,连孩子都能尝出“仪式感”的味道。

祭扫要走很远的路,带什么吃的既方便又顶饿?试试做馓子!面粉里加一点盐、一点油,用温水揉成面团,醒20分钟,把面团分成小条,搓成细细的线,像编麻花一样拧几下,放进热锅里炸——油花“滋滋”响,不一会儿就变成金黄的小卷子,捞出来沥干油,装在保鲜袋里,带出去吃也不会软。

祭扫回来,给老人泡一碗小米粥,就着馓子吃,脆生生的口感裹着米香,老人嚼着说:“这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我小时候跟着奶奶炸馓子,要等半天才能吃,现在你做的,比那时候还香。”不过是一把面粉、一点油,却把“便携”和“记忆”揉进了脆响里,连路上的风都变甜了。

“清明螺,赛肥鹅”,这是江南人刻在骨子里的春日密码。螺蛳买回家,用清水养2天,滴几滴香油让它吐尽泥沙,剪去尾巴,用姜蒜爆香,加一点豆瓣酱、生抽、糖,翻炒几下,再加点水焖2分钟——揭开锅盖,香味直钻鼻子,夹起一个螺蛳,吸一口,鲜得眯眼睛,孩子举着螺壳喊:“妈妈,这比肯德基的鸡翅还好吃!”老人夹了一筷子,笑着说:“你外婆以前总说,清明吃螺,一年都不闹肚子,现在看来,老话说的没错。”

不过是一盘螺蛳、一把调料,却把春日的鲜气熬进了酱汁里,连孩子都能尝出“传统”的味道。

其实,清明的美食从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它是艾草的清香、馓子的脆响、螺蛳的鲜气,是孩子的笑、老人的回忆,是把对家人的爱,揉进每一个团子、每一根馓子、每一口螺肉里。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不需要昂贵的食材,只要用心,就能把传统的温度,变成今天的幸福。

风里的寒劲慢慢散了,屋子里飘着艾草香,孩子啃着青团跑,老人嚼着馓子笑,这就是清明最好的模样——平凡,却温暖;简单,却珍贵。

发布于 2025-08-16 20:58
收藏
1
上一篇:百吃不腻的几道经典菜,营养健康,美味无限 下一篇:清明独韵,为何每个节日都有美食,唯独清明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