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的预言,解读欧洲近代革命的艺术预见

文艺作品中的预言,解读欧洲近代革命的艺术预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文艺作品,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或描绘理想未来的作品,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反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或推动"欧洲近代革命(通常指17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变革,如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分析角度:
1. "揭示社会矛盾和不满:" 文艺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在革命爆发前,欧洲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压迫和矛盾(如封建等级制度、宗教迫害、经济剥削、司法不公等)。作家、诗人、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尖锐地指出了这些问题,揭示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唤醒了民众的阶级意识和对现状的不满。 "例子:"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虽然看似讽刺,但也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僵化和虚伪;莎士比亚的戏剧(如《李尔王》、《威尼斯商人》)深刻描绘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狄更斯的小说(如《雾都孤儿》、《双城记》)则将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贫富差距、儿童剥削等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2. "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 文艺作品是传播启蒙思想(理性主义、自由、

相关内容:

凡尔赛宫局部。 (新华社/法新/图)

1793年1月21日,巴黎的广场上,国王路易十六被他曾经统治过的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尽管这位出生在凡尔赛宫的国王至死并不觉得自己有罪,但这砍头的一幕仍成为十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成果,在革命的推动下,君主专制得以终结,民主的曙光初现,并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间,包括启蒙思想在内,大量研究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去试图解释法国大革命的成因,但民主这一当时仍属罕见的东西如何就在法国变成了现实,其演变的长期发生过程仍未有共识。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三百多年前世界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英国内战。

最近,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尝试从戏剧这一古老文艺形式的文本信息中去探寻英法民主化转型的痕迹,发现文艺作品确实有可能预测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

时代思潮的缩影

通过对近2000部戏剧剧本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相比那些与统治相关的词语,两个国家的戏剧作品中有关合作的词都随着时间在增加,特别是在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前夕,合作相关的词增长得尤为迅速。

“特定历史时期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总体上的一种偏好。社会制度是动态变化的,纵贯历史,它们更迭、变迁,并适应一系列的变量。”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的毛利西奥·马丁斯(Mauricio de Jesus Dias Martins)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文艺形式是嵌入在社会思潮中的,在某种思潮中,艺术家不可避免地会表达那些新的思想、价值观、偏好等,因为文艺作品最终要被人消费,艺术家通常会生产他们认为人们会买的作品。

这一研究2020年11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而最新的研究发现也意味着社会制度之所以得以发展,可能部分地因为人们的偏好本身在演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虽然同情心等与合作相关的词语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信任这类对促成合作也至为重要的词语却在革命前经历增长,革命后明显减少,塑造出更多性格强硬、不可信赖的人物角色。显示政治革命可能也会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负面的冲击,尽管这种影响可能只是短时间内的。

对英国内战而言,后革命时代大致是以1660年为界限的,其后,查理二世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而对法国大革命来说,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重新开启独裁统治标志着革命告一段落。最新研究中所分析的戏剧作品从时间上就分布在两次革命前后,其中与法国相关的一千多部作品时间跨度为1550年至1900年,英国的近千部戏剧作品则从1550年到1800年,其中包含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近40部莎士比亚的作品。

为了将革命中内含的民主合作和独裁统治两股倾向的力量更好地进行量化,研究者们从态度、情绪、特征等多重维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拆解,其中合作被具体地分解为亲社会性、同情、信任等内涵,在所涉词语上又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和现代词典分别进一步生成了包括同义词和内涵更窄的下义词等在内的数十种表达。比如友谊、信心、直率、真诚、善良等大量词语都能够传达信任的意思,帮助、服务、照顾、尊重、宽容等词语则表达了亲社会性。

而与合作相对的另一面,统治被具体地分解为独裁、愤怒、力量,这包括了权力、要求、禁令、服从、不忠、伟大、特权等。由此形成了“亲社会性-独裁”“同情-愤怒”“信任-力量”等对应关系,使得对漫长历史演变中时代思潮变化情况的分析成为可能。

社会心理的转变

之所以要通过信任、合作这些概念去认识革命,其实是考虑到了从专制到民主这两股倾向背后所需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转变。大量研究已经发现,民主要从专制的社会环境中跳脱出来得以建立和强化,需要有更高的开放程度、信任以及政治上的包容度。早在1999年,《心理学评论年刊》(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的一项回顾研究就尝试从心理学的因素去理解民主。在研究者看来,相比独裁者一个人说了算,民主这种合作决策的形式最需要的就是对他人在政治上的包容度,哪怕别人提出了不受欢迎的,甚至与规范明显有偏差的观点。

这种包容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正取决于人们对民主决策这种价值的认可程度,同时也受人们个性的影响,而且在实践中,还要克服将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对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心理。而人际信任等对促成合作也极为关键,这影响了是否有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研究中发现的两个国家的戏剧作品中有关合作的词都随着时间在增加,也正是基于信任、同情、亲社会性等相关词语的增加而得出的,表明人们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等方面变化时,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偏好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具有合作精神,更有同情心,更有亲社会性的特点,甚至进而推动了近代早期的民主革命。

“为了减少潜在的社会分裂,制度要能够适应人们这些心理和文化上的转变,这是很重要的。当制度和社会流行偏好之间的差异不断累积,它们就会产生压力点。如果这些分歧不能通过改革来回应解决,那么就可能会导致进入诸如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这样的社会分裂的周期。”毛利西奥·马丁斯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为了减少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成本,一个社会的制度应该对其人民的价值观和偏好选择的转变给予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基于整体社会文化心理的证据去判断制度走向的结论虽然少见,但并不是没有。田纳西大学人类学系科学家达米安·鲁克(Damian J. Ruck)在对20世纪的一些价值观证据进行分析后,还识别出了对多样性持开放性,这一价值观的预测能力。

文化在前,制度在后

对多样性的开放程度,类似于包容度等概念,主要是指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的联系程度。但不同于最新研究通过词语去探究文化心理的变迁,达米安·鲁克等人在研究对多样性的开放程度的时候,是通过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利用全球和欧洲价值观调查的数据,他们分析了近百个国家20世纪不同年代近50万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除了对多样性的开放度外,还包括对制度的信心、总体信任,以及对民主的支持度等内容。

这些调查始于1990年,以5年一个周期的间隔开展了5次,近50万人的年龄分布在20世纪的近100年间,从1910年的10后到1990年的90后,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就作为那个历史年代的代表。经过模型验证,这种按出生年龄分组来体现年代价值观特征的做法是有可能的。虽然相关数据是从1990年开始收集的,一个人的观念确实有可能在自己数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发生变化,然而数据表明人们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后价值观的变化并不足以抹掉自己最初的时代烙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差异是很明显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大体上在人生早期就已经成型了。

而对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一个地方人们对多样性的开放程度不仅能够预测民主制度上的转变,而且是最强预测因子,总体上可以预测30年后38%的变化,相较而言,整体信任水平以及对民主的支持度等数据没有这种预测能力。对制度的信心这一数据预测能力虽然更小,只能预测18%的变化,但却对政治不稳定有更强的预测能力,如果很多人对现行制度信心低就更可能在30年后转换成另一种制度。这一研究2020年3月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

从文化观念到制度选择这一人类行为,究竟是先有文化基础再有制度变革,还是先有制度变革再培育相应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或者两种路径共存?达米安·鲁克等人特别研究了这一先后关系,发现对多样性的包容度,这一文化观念虽然可以预测民主制度的转变,但反过来,民主制度的存在却并不能预测文化观念上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这意味着从整体情况来看,20世纪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支持先有文化观念的基础,然后才导致了制度的转型,而空有民主制度,并不能带来文化观念上的相应变化,更不能保证制度的稳定性。

可以说,不论是利用现代调查数据去分析过去一百多年里大规模转型的世界政治模式,还是用古老的戏剧文本去分析过去二百多年前仍属罕见的法国大革命,甚至三百多年前的英国内战,虽然具体结论有所差别,但研究者们其实有了一些相似的发现,即文化上的转变早于政治上的转变。

经济衰退或为导火索

这些也显示,一些地方民族主义思潮的涌起和对少数群体排斥的增加,这些社会文化上的改变可能正传递出危险的信号。而危险信号不只文化层面,还包括经济。

最新研究中除了对戏剧剧本这一文艺作品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外,其实还通过引入人均GDP的数据,探究了经济变化与文化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均GDP的增长总体上会导致戏剧中与合作相关的词语的增加。表明除了长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变化外,经济的变化可能对近代早期民主制度的出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整体上对合作和亲社会行为的偏好看起来取决于适当的生活水平的维持。比如,过去十年,经济危机的余波导致了许多国家和大洲的社会动荡。人们分裂成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群体,失去了对他们领导人和制度的信任,甚至彼此之间也不再信任。”毛利西奥·马丁斯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经济下降也会对制度造成冲击,除了要对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有所回应外,避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规模下降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革命并不是政治转型的唯一出路,很多时候转变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较为缓慢地发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更可能出现在经济衰退时期且人们对领导人失去信任的时候。

而且,即便是爆发了革命的地方,革命之前的转变通常也是逐渐累积的,同时可能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攻破巴士底监狱,这个主要以关押政治异见者以及违反审查规定的作家的地方,曾关押过大作家伏尔泰,然而在革命发生前,其关押人数就已经开始下降。1789年7月14日,当愤怒的人们攻进巴士底监狱后,只解救出7个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差别很大,相比后来者可以更多地以史为鉴,分别发生在17和18世纪的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各有其前所未见的独特性。最新研究在数据有诸多局限性的情况下,利用文艺作品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为理解革命何以发生提供了一种思路,至于能否推而广之,仍有待更多研究去进行验证。

但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可以流传四百多年,至今仍频繁被作为研究样本和品评话题的事情上,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好的文艺作品确实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时代的底本,记录下历史的进程。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发布于 2025-08-12 00:26
收藏
1
上一篇:江苏与贵州,一水一山,两地地形鲜明对比展现我国地理奇观 下一篇:Arche,柏拉图主义视角下的西方政治演变与湮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