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是一年大暑节气,上班族们很辛苦,顶着烈日工作,想着如今的我已赋闲多年,不用再为工作发愁了,也是很幸福哦。退休后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写文书画,也是忙得不亦乐乎。人活着总要有所追求,总要有精气神,在有限的余生里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也是不枉此生了。
记得刚退休的时候,有些亲戚朋友会这么问我:"你退休了在家干嘛?是不是买汰烧,搞搞卫生?",我笑着说:"我每天就想写好文章,练好书画,还想学古琴。",亲戚们都很惊讶,我只能说,她们都不了解我,其实对于烹饪,我也很喜欢,谁不喜欢美食呢,平时我也会心血来潮地做些美食,只是人的精力有限,我还是想把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我热爱的文学艺术上。写这些似乎扯远了,其实不然,今天要写的嘉兴方言就是和做饭炒菜有关系,就是"开伙仓",相信老嘉兴人都很熟悉这个词汇。查了一下百度,“开伙仓”是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吴语地区,尤其以上海、苏州、宁波等江南城市为代表。其含义指家庭开始独立生火做饭,常用于描述小夫妻婚后“另起炉灶”的生活场景。该词属于吴语分支,与“火舱”“伙仓”存在互通现象,词源可追溯至明代江南水乡的船上炊事空间。现代吴语中既保留原义(开办伙食),也延伸至单位食堂等集体就餐场景。在苏州、上海等地方言中,常用于日常交流,强调生计的艰辛或生活开销的压力,例如描述家庭经济拮据时使用。嘉兴话也属于吴语范畴,所以"开伙仓"也是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方言。另外闲扯几句,听说现在写文章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了,我不知道这样写文还有什么意义,只要在电脑上安装好软件,写诗写文都不用通过大脑,这已经丧失了文学的意义,我的意思是,我在文中引用一下百度的解释,总可以吧,我的文章都是原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自己的心里话。看了百度的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个"开伙仓"居然可以追溯到明代江南水乡的船上炊事空间。仔细想想确实有点意思,江南水乡河汊遍布,仓就是从舱演变过来的。我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艘明代的木船在运河上悠悠行驶,船上有一家人,到了吃饭的时间,在船舱里生火做饭了,忙乎一阵后,飘来了饭菜香,有鱼有虾有肉有菜,好丰盛呀,女主人看着丈夫和孩子们吃的好香,开心地笑了。这个画面是不是好温馨,好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是啊,水就是江南的灵魂呀,船儿就是江南的元素呀。忽然又想起,射雕英雄传里的俏黄蓉,第一次以女装见郭靖,就是在船里,蓉儿一身白衣飘飘,金带束发,一掀船帘,一声娇滴滴的"靖哥哥",那个憨憨的靖哥哥,直接看傻了眼,靖蓉初会在嘉兴的小船上,是不是还有洪七公?洪七公做的叫化鸡可香了,是不是会叫他的徒儿郭靖来吃?这也是另类的"开伙仓"吧。
至于平民百姓的"开伙仓",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谁家都要开伙仓,都有个专门负责买汰烧的人,江南地区的男人都很能干勤劳,尤其是上海人,听说上海男人大多数都担任了家里的买汰烧的重担,而且买菜都精的来,讨价还价比女人都要细货(细货是细心的意思),当然我们嘉兴的男人也不差,哈哈哈。每个月的薪水要精打细算,一个月用多少铜钿,存多少,每天的伙仓钿多少,都要盘算好,万一用过头,伙仓钿勿够了,难不成去借吗?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比如:弄堂里秦大伯的儿子去年结婚的,去年小夫妻俩每天去爸妈家吃饭,最近儿子儿媳好久不来吃饭了,隔壁的范大嫂问秦大伯:"你家小明好久没看到了,最近在忙什么。",秦大伯说:"小俩口现在自己开伙仓了,所以不来了,周末休息的时候来看看我们。",范大嫂说:"哦,是这样,小青年是要学会独立生活,把日子过好。"
说起开伙仓,又让我想起爸爸,以前我家的伙仓是奶奶管的,奶奶对吃很舍得,我家的伙食一直很好,直到现在,我月河的发小还在说我家的菜真好,每次来我家,都看到好多菜。后来奶奶生病了,爸爸接过了买汰烧的重担,记得爸爸用一个肥皂粉袋装零钱,听妈妈说,他去中基路排队买肉,皮夹被小偷偷过两回,小偷太可恶了,偷走了我家半个月的伙仓钿。听爸爸说,也有朋友因为开伙仓不够了,向他借钱,爸爸生前也挺节约的,好像没有向别人借过钱,爸爸也是个老实人啊,勤俭持家,把家里的伙食管的很牢,老担心我们的吃,那是因为他们这代人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有饥饿情结。如今的网购外卖如此发达,我听好友说,她家伙仓也不开,上班在单位里吃,下班去快餐店吃,轻松省事。
关于开伙仓,是不是各有各的感概,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豪大亨,家家都要开伙仓,帝皇家也要开伙仓,就是气派场面完全不同,正如江南才子唐寅有诗曰: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哎,各人有各人的命,有什么可比的,只要身体健康,平安度日,也是很好的,人比人 气死人,不要比不要比,世事如浮云,万般皆是命,简单点开心点就好,粗茶淡饭也很好,有益健康,每个月的伙仓钿有盈余就好,勤俭持家好,活着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