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公交转型“定制”公交,百姓反响不一,为何不买账?

常规公交转型“定制”公交,百姓反响不一,为何不买账?"/

“定制公交”作为一种旨在解决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出行需求的公交服务模式,其初衷是但在实际推广中,确实面临老百姓“不买账”或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覆盖范围和便捷性不足 (Limited Coverage and Convenience):" "站点固定,线路短:" 定制公交通常只服务几个固定的上车点,且线路往往较短,只连接起工作地/学区与居住地。对于需要中途上下车或想去线路外地方的人来说,并不方便。 "服务范围有限:" 它主要服务于特定的“点对点”需求,无法像常规公交那样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提供“门到门”或“站到站”的灵活性。 "首末班时间固定:" 缺乏常规公交的灵活性,无法满足乘客随时出行的需求。
2. "运行时间和班次频率问题 (Timing and Frequency Issues):" "班次少,无法满足高频需求:" 为了控制成本,定制公交的班次通常不如常规公交密集,对于需要多次出行或在非高峰时段出行的人来说,可能无法赶上或无法保证出行。 "运行时间受限:" 很多定制公交只在早晚高峰或特定时间段运行,无法满足平峰时段甚至夜间的出行需求。
3. "成本和定价问题 (Cost and Pricing Issues):"

相关内容:

目前,上海已经有220多条以“DZ”开头的定制公交线路出现在了申城街头,在线路设计上可以更加匹配市民的出行需求,主打灵活性。但最近却有市民向我们反映,一条从淮海路淡水路往返青浦金泽的定制公交线路,和居民的实际出行需求并不匹配。他们置疑,这条定制线到底是怎么定制出来的?

工作日傍晚6点,淮海路淡水路旁的这个公交站点上,开往青浦金泽的DZ9线正要发车。“DZ”,意味着这是一条定制公交线路,应该是根据居民的需求,定下的开行时间和走向。然而记者在车上随机采访了多名乘客,大家都觉得,这定制的班次,和自己的需求并不合拍,为了能赶上班次,现在要来市区看病,只能早出晚归。

一位乘客无奈地说:“早上5点45分必须从家里出来了。”另一位老人更是发愁:“现在弄得没办法了,早上5点就要起来,你说老年人行伐?待在外面就是一天!”还有一位乘客当天是为了看眼睛:“一早就是6点出来了,现在要等到18点才回去。”

乘客们说,这条定制线的走向,原本是有常规公交“沪商高速专线”的,但一个月前,这条从市区至青浦商榻的公交线突然撤销,定制线路取而代之。“以前头班车7点多的车子,挂号绰绰有余了。”有乘客念叨以前常规公交的好。

原本的专线和定制9线两相比较,走向、停靠站点和票价均相同,不同的是,专线一天有18个班次,而定制9线一天仅4班。每天上午6时和下午3时从青浦发车,市区上午9时和下午6时发车,也就是说,“定制化”把常规班次砍掉了近8成,要坐公交从青浦直达市区,就必须得6点前赶到车站,否则就得花两三倍时间去倒车。一位市民说:“我住在金泽,出来要坐三部地铁还要换公交车,一点不方便。”

对此,运营方青浦巴士的负责人解释,去年轨交17号线西延伸段的西岑站开通后,沪商高速线的客流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平均每个班次的客流还不到10个人次,让这条长达71公里的长线亏损严重。青浦巴士营运保障部副经理王天成解释:“2024到2025年左右,沪商高速每天坐车的人不足150人。本来配了3辆车,平均每辆车一天拉不到50人。”

于是,去年底,沪商高速专线打算采取缩线运营的方式来降低开销,线路不再直达市中心,而是由从商榻至蟠龙路地铁站的“徐商线”来完成最后一段路的接驳。但是,方案公示期间,就收到了不少乘客的反对,大家还是希望能有直达线路。缩线运营就此搁浅,于是,运营方才转向了定制公交的模式,通过减少班次,将车辆从3辆减至1辆,司乘人员也减少4名,来减少亏损。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状况。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企业为了减少亏损可以理解,但常规公交运营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与个性化、市场化的定制公交存在本质区别,地面公交的托底性质不能变。同济大学教授陈小鸿强调:“用政府补贴来购买服务,弥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实际运营之间的亏空,这是根本目的。提供高品质的定制服务是好事,但不能损害最基本的需求。”

本市关于公交线网调整的导则中明确,线路中止后应不产生新的公共交通服务空白点,分担其客流的主要线路应满足市民正常出行。但从目前的定制9线来看,尽管看似单车上座率上升了5成,但每天的总客流,却比撤线前下降了近7成。

对此,属地交通管理部门表示,已和运营企业沟通,后续计划将上海至商榻的公交切分两段,由青商线衔接沪朱专线,确保市民能有公交坐到市区。同时,直达的定制9线,也会保留作为常规公交的补充,并重新调整运营班次。青浦区建管委道运科科长顾慧婷承诺:“我们会根据老百姓的实际出行需要,坚持公交优先、保障基本出行,特别是青浦西部偏远地区居民直达市区的刚性需求。后续我们会做好整个青西地区客流情况的调查。”

业内专家表示,地面公交客流下降,更为灵活的定制公交不断涌现,但运营方和主管部门还是必须守住分类管理的底线。陈小鸿重申,最基本的公共交通服务要保障到位。这意味着公交站点要方便到达,市民在主要活动的时间段(如白天)应该有车可坐,而且班次不能太少。定制公交更像是基本服务之外的“加分项”,是鼓励企业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去开拓更多样化的公交市场。

类似的情况在上海还不仅是这一条线路,比如南申线经公示缩线后改为852路,但又同步开出了DZ普安线替代南申线的走向。常规公交的客流下滑、运营亏损等问题,确实需要寻找破局之道,但公交的公共服务托底属性不可因此而模糊,还是需要精准排摸老百姓的出行需求,优化时间、路线设计,来实现便民与可持续的双赢。

看看新闻记者: 李恩蟾,杨柳依

编辑: 杜茜,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

发布于 2025-08-02 01:13
收藏
1
上一篇:什么是定制公交?如何开通一条专属您的定制公交路线? 下一篇:定制公交,创新出行利器,好点子值得全国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