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建盏与天目,揭秘两者关系与区别,教你如何精准辨别与区分

探秘建盏与天目,揭秘两者关系与区别,教你如何精准辨别与区分"/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建盏和天目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及如何辨别它们。
"核心关系:"
建盏和天目都属于"黑釉茶盏"的范畴,都是中国宋代重要的茶具。它们都深受当时盛行点茶法(用茶筅击打茶汤)的影响而诞生。"建盏是黑釉茶盏的一个主要窑口和代表,而天目是黑釉茶盏的一个品类(或指代特定风格的黑釉盏)。" 可以说,建盏是“名窑”,而天目更偏向于“品类”或“风格”的统称,其中包含了多个窑口的产品。
"主要区别:"
| 特征 | 建盏 (Jianzhan) | 天目 (Tianmu) | | :----------- | :----------------------------------------------- | :----------------------------------------------------- | | "窑口" | 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地区,有兔毫、油滴、青釉、赤釉等多种。 | 概念更广,可指代多地区生产的黑釉盏,特别是受日本影响的部分。主要窑口有:
1. "福建南靖窑" (属天目系)
2. "江西南丰窑" (属天目系)
3. "浙江瓯江流域窑口" (如丽水、龙泉等地,部分属天目系)

相关内容:

很多人新手盏友分不清建盏和天目盏到底有什么关系,怎么样来区分。今天简单跟大家八卦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建盏

建盏产自建窑,是用福建南平地区一带含铁量较高的红土为胎底,含铁量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

天目

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来自建阳窑的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称为天目碗。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黑釉系茶碗的通称。

“天目”一词的日语读音为てんもく(tenmoku),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一般认为“天目”用于称呼茶碗,是来自日本的说法。

从日本的古今文献来看,天目的概念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来没有和建盏完全相等。而且日本茶道界和日本陶瓷考古界对天目的定义也没有达成一致。

但是这个词在中国、欧美的陶瓷研究中都曾经在正式场合出现,在建盏圈的存在感也很强,许多刚接触建盏的朋友都听说过,所以天目和建盏的关系到底是啥呢!?建盏会还是有必要为大家梳理一番。

我们先来看一张建盏与天目关系的变化图,看看他们是“关系”到底是啥样。

16世纪初期及以前

日本大规模烧制瓷器茶碗的历史并不长,在宋代茶碗基本靠进口。早期文献中记录的茶碗也以舶来品为主。

天目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日本古文献中,它的由来多认为是浙江的天目山。其实,建盏和天目,一开始就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品评足利将军家藏中国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君台观左右帐记》书影

14世纪~16世纪初,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建盏的价位比天目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可见建盏和天目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16世纪末的文献中,建盏与天目分开称呼的情况依然是存在的,但是这时候天目不再廉价,且涵盖范围也逐渐扩大。

16世纪后到19世纪

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日本文献中开始逐渐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

日本静嘉堂藏曜变天目(稻叶天目)

▼ 白天目 武野绍鸥秘藏品

这一时期,“天目”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中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朝鲜和日本本土的窑口。建盏的各个品种也逐渐被包含在内。

既然“天目”的概念既不限定釉色,又不体现产地,那么日本茶道界究竟何以界定一些茶碗为天目呢?

答案可以从这些茶碗的形状上看出,16世纪以后,日本茶道界称为是“天目”的茶碗,普遍都是接近漏斗的形态,可见“形制”才是日本茶道中,所谓天目茶碗的统一特征。

19世纪之后

19世纪之后,“天目”在日本茶道界已演变为中国建窑系茶碗、吉州窑系茶碗和其他束口深腹茶碗(或接近这类形状)的统称。

二十世纪后期

20世纪中后期,日本陶瓷考古界的看法,和日本茶道界产生了分歧。日本陶瓷考古界的看法,和日本茶道界有明显差异。1974年,日本平凡社发型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中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小山富士夫在这套丛书起首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碗,还将黑釉的瓶罐也称为天目。

于是“天目”作为黑釉瓷代名词的用法,很快在陶瓷考古界普及,并传播到了中国学术界。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论文,如《中国陶瓷文献指南》等,都认同天目等于黑釉瓷的概念。

但是此说法也有不少中外学者提出过异议。

1979年,奥田直荣以日本茶道界的立场发文表示,将“天目”等同于黑釉瓷是“不懂常识”;

1987年,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中也提到要将“天目釉”正名为“黑釉”……

9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也仍然有提出异议的中日学者。

日本陶瓷界则将天目等于黑釉瓷的说法沿用至今,有时还会加上“中国宋代渡来到日本的传世黑釉瓷器”这一具体说法。

总之,天目一词的定义,在其发源地都还存有争议,而在中国的陶瓷研究中,用天目称黑釉瓷或建盏,也并不合适。

黑釉和建盏,都是中文已有的、言简意赅的精准词汇,在中文语境下使用来自日语的“天目”一词,不仅舍近求远,也会引起不必要的概念混淆。日常讨论时,除非涉及日方的藏品和资料,否则不宜频繁使用天目一词。

本文选光复建盏,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以便删除,谢谢!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喜欢的朋友欢迎点击关注按钮,谢谢阅读!

发布于 2025-07-27 13:58
收藏
1
上一篇:急寻张掖老炮儿!方言达人速来挑战,这些张掖特色方言你能全懂吗?快来测测! 下一篇:梁山九杰,绰号夸大其词,名不副实的梁山好汉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