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周天子宴会宾客(群臣)的诗。1. 一章。开篇以鹿鸣起兴,再言礼仪隆盛,最后点明宴饮的意义。格调雅正平和,以鹿鸣起兴,意趣盎然。朱熹:此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记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盖其所望于群臣嘉宾者,唯在于示我以大道,则必不以私惠为德而自留矣。yōu yōu lù míng呦呦鹿鸣, 呦呦的是鹿儿在鸣叫,
shí yě zhī píng食野之苹。 吃着野地里的艾蒿。
wǒ yǒu jiā bīn我有嘉宾, 我有嘉善宾客,
gǔ sè chuī shēng鼓瑟吹笙。 弹奏琴瑟,吹响笙箫。
chuī shēng gǔ huáng吹笙鼓簧, 吹响笙箫弹奏琴瑟啊,
chéng kuāng shì jiāng承筐是将。 献上的礼品盛满竹筐。
rén zhī hǎo wǒ人之好我, 人们对我很友好,
shì wǒ zhōu háng示我周行。 为我指点迷津。呦呦(yōu):鹿鸣声,见食而相呼。据说鹿性平和,喜群居,觅得食物后,即呼叫同类,一起享用。故两句以鹿鸣起兴,表示诚恳招饮之情。
苹:即今之山萩、珠光香青、香蒿等,陆地野生植物,菊科,绿色,部分茎叶呈白色或灰白色,可作香料,鹿喜食之。
簧:笙中的簧片,用以发声的振动器。
鼓簧:用手按簧,吹出笙的各种节奏音调。笙亦称簧,
笙(shēng):管乐器,以竹管制成。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曰:‘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也。’”
承:奉上、进献。据记载,在一些政治含义较强的宴饮中,主人还要馈赠宾客币帛等礼物。筐:盛币帛的竹器,亦名篚。《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上、奉上。古代奉筐盛币帛以送宾客。 好:爱。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2- 二章。次言美酒与品德。“视民不恌”,点明宴饮政治含义。朱熹: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则亦不待言语之闲,而其所以示我者深矣。yōu yōu lù míng呦呦鹿鸣, 小鹿呦呦鸣叫,shí yě zhī hāo食野之蒿。 在吃野地里的青蒿。
wǒ yǒu jiā bīn我有嘉宾, 我有满座宾客,
dé yīn kǒng zhāo德音孔昭。 品德优秀,盛名昭昭。
shì mín bù tiāo视民不恌, 为人榜样不轻佻,
jūn zǐ shì zé shì xiào君子是则是傚。 君子仿效,以之为准法。
wǒ yǒu zhǐ jiǔ我有旨酒, 我有香醇美酒,
jiā bīn shì yàn yǐ áo嘉宾式燕以敖。 嘉宾畅饮乐陶陶蒿:菊科,亦名青蒿,有香气,鹿喜食,味香,可入药。
德音:好品德。《诗经》常用语。
孔昭:非常明显。
视:《郑笺》:视,古“示”字也。《孔疏》引《左传》鲁昭公十年引此诗,服虔云:示民不偷薄也。三家诗均作“示”。 恌(tiāo):同“佻”,轻佻。 君子:指一般统治者。 则:法则。
效:效:指模仿、仿效。朱熹《诗集传》:“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式:语助词,无义。
旨酒:美酒
燕:通“宴”,宴会。(流沙河说:燕者,晏也,安定安乐也;为什么“燕”可以作快乐讲?这是来自古人的日常观察。从前住的平房,门通常是开着的,燕子会到堂前筑窝,人们经常能听到堂前燕子叽叽喳喳的欢叫,所以古人就用这个字来表示欢乐的情态。) 敖:同“遨”,嬉游,游乐。3- 三章。合言乐与酒。就宴会效果而言,丰盛的宴会,可以维系人心。刘熙载《艺概》:《关雎》取挚而有别,《鹿鸣》取食则相呼,凡诗能得此旨,皆应乎《风》《雅》者也。yōu yōu lù míng呦呦鹿鸣, 群鹿呦呦鸣叫,shí yě zhī qín食野之芩。 吃着野地里的艾蒿。
wǒ yǒu jiā bīn我有嘉宾, 我有满座宾客,
gǔ sè gǔ qín鼓瑟鼓琴。 弹琴又鼓瑟。
gǔ sè gǔ qín鼓瑟鼓琴, 鼓瑟又弹琴啊,
hé lè qiě dān和乐且湛。 酒酣耳热满座生春。
wǒ yǒu zhǐ jiǔ我有旨酒, 我有香醇美酒
yǐ yàn lè jiā bīn zhī xīn以宴乐嘉宾之心。 借此宴饮娱乐诸位贵宾。
芩(qín):蒿类植物。 湛(dān)《毛传》:“湛,乐之久。”即酒酣,尽兴的意思。

【赏析】
《毛诗序》:“《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这首诗原来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演奏的歌乐,后来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在乡人的宴会上也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唱这首歌。竹简《孔子诗论》对此诗有评价曰:“《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 竹简文此说涉及宴饮的礼乐含义,即宴饮不仅是酒食享受与礼品的馈赠,也是礼仪,是政典,是文化,示范的是人与人关系的“交道”,是对美好人际关系的显扬与尊崇。竹简文的见解与“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诗意契合。简文说宴饮“不厌人”,也是实情,就《诗经》而言,各种宴饮题材确实是《雅》《颂》篇章的大宗。各种阶层、各种场合的宴饮篇章花样颇多。流沙河老先生谈到此诗时说:“承筐是将”就是让宫廷侍者捧着筐子把礼物送到宾客面前。这个筐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过去的研究者都没有说清楚,这就和我们现在年终搞个团拜会、年会类似,发慰问品和年终奖,主客皆大欢喜。《十三经注疏》上面说得很明确:筐里头放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这些部长级别官员的年薪,另一部分是红包,红包大小还有区别。《诗经》中有多首反映贵族宴饮的诗,如《常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湛露》《彤弓》《宾之初筵》等。周王朝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之上的,宴饮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沟通、融洽部族成员的一种手段,进而关系到邦国的命运,故宴饮为周代贵族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之一。《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郤至之言曰:“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实是宴饮的目的)。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所谓“酒越喝越厚”,由宴饮而增进感情,使得贵族甘心情愿地为王朝、邦国甚至部族效力。
据《仪礼·乡饮酒礼》《礼记·乡饮酒义》等记载,周代饮酒礼是都歌唱《鹿鸣》的,朱熹说此诗为“上下通用”之歌。具体情形是,在进行过宾主的相互敬酒之后,目盲的乐工四人在他人的搀扶下升堂而歌,称“升歌”,其所歌以《鹿鸣》为始,继而是《四牡》《皇皇者华》共三阙。之后,还有堂上乐工歌唱与堂下乐工吹奏相间而行的“间歌”;最后是歌唱《关雎》等篇的“合乐”。因为西周乃至春秋时期各种贵族宴饮次数和种类繁多,所以《鹿鸣》篇的使用频繁,古代贵族教育特别重视《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东汉大乱,曹操平定荆州,得汉雅乐郎杜夔,他还懂得《鹿鸣》等篇的旧曲法。再后来到东晋,《鹿鸣》的曲调就失传了。不过,后来许多朝代都举行乡饮酒礼,并且创作相关篇章,直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