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
仲夏时节,“良友・圣府第杯”2025年济宁市美食联赛的烟火气与喧嚣,盖过了暑气的蒸腾。

运河畔的滚烫夹饼、孔府宴上的诗书银杏、鲜美的漂汤鱼丸……这些跃动于舌尖的“济宁味道”,远不止于味蕾的享受,它们串联起的,是独特的地域风情,更是一张彰显城市魅力的“金名片”。在济宁,一口下去,尝到的是时光沉淀的滋味,是湖山如画的诗意,更是街巷里升腾的、最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一箸一故事 舌尖上的城市记忆
济宁的味道,从不是简单的味觉叠加,每一口都嚼得出时光打磨的巧思。
孔府菜里藏着“食不厌精”的传承。银杏果与红枣、蜂蜜相遇,便成了“诗礼银杏”——金黄的果肉裹着蜜甜,入口软糯间,这道凝聚着本地智慧的菜品,是滋味与巧思的完美结合,吃下去的是美味,感受到的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运河码头的烟火里,藏着南北交融的智慧。甏肉干饭诞生于商船往来的喧嚣,陶甏慢煨的五花肉,肥如凝脂、瘦若酥酪,配上吸饱汤汁的豆腐皮与卷煎,是码头力夫的能量补给,也是运河滋养下兼容并包的生活写照。

而街头巷尾的滚烫夹饼,则是济宁人日常烟火里最生动的展现。一个面饼,在师傅手中被利落地剖开,紧接着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夹”艺。鸡蛋、里脊肉片、豆腐串、火腿肠,甚至是清脆的土豆丝、爽口的小菜……各种馅料在食客的指点下,被一层层、满满当当地塞进饼里。这看似随意的“万物皆可夹”,正是济宁人日常生活的随性与包容,是街头巷尾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滋味符号。

一步一滋味 味蕾上的山水诗篇
在济宁,美食和美景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搭档,互相成就。逛过的街巷、看过的山水,总会与某一口滋味悄然相合,成就“诗与远方”的恰好相遇。

曲阜的晨光里,从孔庙的红墙下走出,脚步还沾着古柏的清芬,这时咬一口孔府糕点,玫瑰馅、枣泥馅的甜香在嘴里散开,瞬间“回血”。要是再尝尝孔府菜,看着大厨现场展示雕花、摆盘的绝活,眼前的雕梁画栋与舌尖的精致滋味,竟分不清是在赏景还是品食。游客一边大饱口福,一边大饱眼福,对曲阜的印象自然更深了。

在微山湖景区,坐着小船吹着湖风,看芦苇荡里野鸭子扑棱棱飞,玩累了就到湖边的渔家小院,点上几道湖鲜。刚从湖里捞上来的鱼,鲜得人直咂嘴。全鱼宴更是把鱼做出了花,一条鱼能变出十几道菜,每道菜都带着微山湖的“江湖气”,游客吃着美食,听渔民讲湖里的趣事,感觉自己也成了这片水域的“编外居民”。

就连梁山的水浒菜,也与山水相映成趣。登过忠义堂,再端起一碗“好汉摔碗酒”,酒液入喉烈如火,摔碎陶碗时的脆响,仿佛能听见当年好汉们的豪言壮语。一桌水浒宴,品味舌尖上的“侠义恩仇”。

一街一烟火 暮色中的城市呼吸
市井巷陌升腾的烟火,最能熨帖济宁人的肠胃与灵魂。这份质朴而热烈的烟火气,是城市最本真的底色。

当暮色轻柔地为济宁披上纱衣,各处的夜市便在热闹中苏醒。摊位似繁星,从街头排至巷尾,灯光闪烁,照亮人们的笑脸。烧烤架上,鲜嫩的肉串滋滋作响,飘散出诱人香气;特色面食热气腾腾,温暖了食客的胃,也慰藉了他们的心。这里,美食是主角,更是连接人与城市的温暖纽带。

在这儿,你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看到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身影,还有摊主与顾客讨价还价时的满面笑容。而济宁的饮食习惯,也在夜市中悄悄展现。

烟火袅袅,济宁的夜市宛如一幅流动的市井图,承载着济宁人的生活百态,也蕴藏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在这里,每一次驻足,都能收获一份独特的温暖。

济宁能容得下运河边粗犷的甏肉干饭,也能孕育出精致讲究的孔府菜;既能把湖里的鱼虾做成鲜美的渔家宴,也能把传统糕点玩出花样。它容得下多样的风味,更以最家常的热情,拥抱着天南地北的来客。
济宁的味道,是孔府宴上的礼乐声,是微山湖里的鱼鲜气,是街头巷尾的甏肉香;是时光的沉淀,是山水的馈赠,是生活的温度。这里的美食,从来都不只是食物,而是这座城最动人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