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桂林城,万载桂花香——探寻2000多年历史与一万年前桂花的传奇故事

千年桂林城,万载桂花香——探寻2000多年历史与一万年前桂花的传奇故事"/

桂林城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关于桂林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桂林地区的文明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当时,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迹象,其中就包括了桂花。桂花(学名:Osmanthus fragrans)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桂林桂花以其花色艳丽、香气浓郁而闻名,是桂林的一大特色。
桂林的桂花不仅美丽,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桂花象征着高洁、美好和吉祥。每年秋季,桂林的桂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同时,桂林人还有“赏桂”的习俗,将桂花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桂林这座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万年前就长桂花的桂林,更增添了一份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相关内容:

山水桂林,这几个字让人闭上眼就能浮现出明丽的想象。但很多人来了走了,带走的是漓江的倒影和象鼻山的照片,却没留意到空气里有点遗落的暗香。这香气不是谁家洗衣服,也不是餐馆新上的什锦糖水,它叫桂花。只不过,在桂林,若只把这朵花当作桂树繁盛的标志,那还真算是走马观花了。市花而已?不,只消看一眼那座城市徽章中四瓣连环的桂花图,或者走在121条以桂树为伴的街头巷尾,就明白桂花已把自己的根长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


其实“桂花派”这个名头放全国都排得上号。不信可以查——204个中国城市里,市花总共才57种,桂花第二,第一是月季。你去苏州、杭州、合肥,街头也能碰见桂花,可它们的底气却不及桂林有据。原因简单:桂林有地底为证,有一万年前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桂花孢粉作底稿。新石器,无人造烟火,却有桂花自己生生不息。别的地方是引种、培育,桂林偏偏就是天然的起点。


气候合适,群山环抱下湿润宁静,桂树不慌不忙地长成丛、成林。讲真,这和唐人的杏花、江南的柳树不是一种氛围。桂林人好像总把桂花视作柴火,也不会为少砍一根扼腕,唐代李频那句“日伐桂枝炊”写得又直白又任性。诗人们来了走了,韩愈、王昌龄、魏源,落脚时分还是得回到桂花堆里,八桂之地,在诗里是名号,在现实里是柴米油盐。不用抬头,城市已被桂花编织进骨血。


秋风一起,桂林人就要动手蒸桂花糕、做桂花蜜,连奶茶店都赶紧把桂花拿铁贴上新品标签。朋友圈里一不小心就能刷到楼下那棵盛开的桂树。杭州的桂花是温吞的,躲在拐角,香不到天明。桂林不同,香气不讲理,早晚泼在街巷,搞得老城区都带点甜意。这种气息和乡愁还真擦不掉。其实湖南湖北人家乡也是桂花多,却能像桂林这样一眼看见根系的地方,不多吧?


这里头有件事怪有趣,有人说桂林人的乡愁其实就是一种饮食心理。开门便是漓江,桂花在左、山在右,家门口总归是自己的。可要是问当地老头:桂花一年结几回香?多半支支吾吾。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哪一个不是自家院落的日常风景?能分清细枝末节吗?说不准。不妨到黑山植物园、雁山植物园走一圈,83个桂花品种在等着你。家门口的东西,真就像常常看见却叫不上名字的旧同学。


园区里的讲解员常常半玩笑:“我们这桂花,花多得数不过来,细分起来,都可以比对专业色卡了。”金桂是明亮金黄,树形高大,银桂花色淡白或淡黄,一般不会长太高,常见于街头绿化。九龙桂更有意思,花没见着多少,嫩枝自带龙起舞似的弯曲。明清时还能进贡朝廷,说不定哪位贵人就被桂林桂花香迷倒过。丹桂红艳,四季桂干脆常开不断,你懂不懂已不打紧,反正下一季又会有新花开放。


植物多奇,彩叶桂才称得上是“反骨”。叶色一变再变,不靠谱地红白绿轮换,还带点锯齿。有人问为什么桂花不能年年新开新品种,实在没道理,它偏偏就喜欢随性生长。还有石山桂这些“同姓不同名”的远房亲戚,长在喀斯特岩石间,根系疯长进岩缝里。它的叶厚耐渴,抗旱能力拉满,是这片土地给的生存法则。


刚说过,桂林人的乡愁离不开桂花。但换句话说,桂林越是强调自己“八桂之地”,越显得并没有把桂花放在神坛上。秋天蒸糕,其他季节就当绿荫路树,城市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时候桂花上桌,不需要的时候,就是小区楼下不起眼的灌木。反过来想,还真是亲切。


在黑山园林植物园,你说要辨识这么多品种,不看花色很难弄清,“金银丹四季”,树形叶子都近似。桂林理工的黄莹教授拿数据摆事实:全国登记的桂花品种有150余种,这里有80多个,特别是银桂品种,堪称最全。沪杭苏合等地专门来建园,招牌写上自家园林格调。苏苑种桂配玉兰,“金玉满堂”不就是传统审美下最得意的一笔?


有意思的是,很多桂花品种都是外地引进的。这看着新潮,实际上是百年传统变变花样。比如天香台阁,从浙江引进;日香桂,四川民间发现。月月红、朱砂桂、金满堂,都是混迹于园区里的流动分子。这一招,不少植物园也想学,可惜气候、土壤都不允许。


雁山植物园和黑山对桂花定位也不一样。雁山侧重科研,做种质资源保护,黑山偏重景观和展示。说好听点是双剑合璧,说得直白点其实普通人去逛逛找乐子就是黑山合适。在桂林,各种花事活动一年四季不缺,有官方大展览也有小区自娱自乐,参与感不输北方赏枫。


这里还得插个说法:真有桂林本地人觉得,桂花这种东西不过是普通绿化,能开花能遮阴,倒也没什么仙气。但要是你问起哪种品种最香、哪里的桂花糕最好吃,每个人又都可以说一嘴。矛盾不?反正都是生活一部分。有没有人真去统计过这二十多万株桂花都是几岁?没见多少,这种事归花匠、归园艺师。


城市需要符号,桂花恰好成了桂林的。经济数据也不是随便说的。最新2023年桂花产业相关带动区县农产品收入突破两亿元,桂花深加工产业链已经在做。谁说桂花就只是花?桂林理工、广西农大都有桂花事业部,做品种、搞组培,还推新型香料。工业没站在C位,植物产业抢了风头。


细细想来,桂花在桂林,其实是被宠坏了。它不需要再被赋予过多新潮意义,也无需被神圣化,哪怕第二天修路要移苗迁树,没人真的为这个城市的桂花担忧失落。它自有它的起伏盛衰,春夏可以荫人,秋季香满城,冬天枝头还是那副懒散的样子。哪怕哪年桂花不开,街头总还有别的花妆点。可是新一代的桂林人也许不会再注意这些了。是不是这座城市离桂花更近还是更远了?


有些问题没标准答案。也许只有在桂林,问“为什么种这么多桂花”,答案会漫不经心:种得惯。可能正因为如此,桂花才能留得住那份不着痕迹的时间味道。外来游客闻着香气,觉得美好;本地人闻着,是碎碎念和麻辣烫的底味。山水之外,桂林的文化根脉就这样呼吸着。


也没必要非把一朵花捧得高高的,它们本来就在苔痕、砖缝里自然生长嘛。

发布于 2025-07-22 20:44
收藏
1
上一篇:声音里的中国,大西南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奇妙亲近之谜 下一篇:桂林山水冠名奇缘,幸免于命名“石头”,桂林之美得以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