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揭秘“公秋”与“母秋”的奥秘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关于“公秋”和“母秋”的说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可能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或者是一种地域性的习俗。
“公秋”和“母秋”可能源自于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立秋这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么秋季将会是丰收的“公秋”;如果立秋这天有雨,那么秋季将会是湿润的“母秋”。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统。
具体到今天是否是“公秋”或“母秋”,这需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如果今天天气晴朗,那么可以认为是一个“公秋”;如果今天有雨,那么可以认为是一个“母秋”。但这些都是基于民间传统,并没有确切的标准。
相关内容:
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8日讯(记者 衣文萍)“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北京时间今天3时13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节气,天天嚷嚷“太热太热”的市民终于有了盼头。立秋之后暑气渐消,“稍一动就汗流浃背”的日子会慢慢消失,只是也不能高兴太早,毕竟还有“秋老虎”。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秋还是晚秋?是“公秋”还是“母秋”呢?一起听听天文气象专家怎么说。
“早秋”“晚秋”与冷暖关联不大
说到“早立秋、晚立秋”,有人认为指的是立秋日期的早晚,也有人说是立秋时刻在一天中的早晚。如果从立秋日期来看,古人没有阳历,只用农历,立秋在农历六月为早秋,农历七月为晚秋,有时候能相差一个月之多。立秋又多出现在农历六七月之交,所以有人通过立秋早晚比较农历七月的凉热。如果在六月立了早秋,七月的日子全都在立秋之后,大概率会比较凉快;而如果在七月立了晚秋,那么七月只有约半个月处于立秋之后,前期还处在三伏天里,能不热吗?因此,所谓“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如果有些道理,应该就体现在这里了。
气象专家吴树功老师介绍说:“早立秋还有很多民间说法,通常早立秋指的是一天中时刻的早晚,早立秋是指0点到12点之间立秋,晚立秋是12点到24点立秋,今年立秋时刻是8日3:13,是早立秋。”有说法说,早立秋天气凉爽,晚立秋则要热上一段时间,今年按照这个节奏就是早立秋,按道理应该是凉飕飕。“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以为今年是早秋,很快天气就凉爽了的人不要太乐观了。”吴树功说。
“公秋”“母秋”之分,也只能听听
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公秋和母秋怎么区别?一个说法是“昼夜说”,也就是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中国方言大词典》有公秋母秋条,也表示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另一种说法是“单双日说”, 即“单日公秋、双日母秋”。不管是按照哪种说法,今年立秋是“母秋”了。
吴树功介绍,如果公秋指的是白天立秋,母秋指的是夜间立秋,那么今年凌晨属于夜间,那就属于母秋。“问题是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热死牛,公秋爽(凉)母秋凶(热)的说法就有点自相矛盾了,所以关键在于节气属于阳历,与农历毫不相干,什么时候交节是历法现象,立秋无论是8月7日还是8日,是夜间还是白天,太阳都是在黄经135度的位置上,与农历无关,也不能据历法现象来判断气候表现。”
吴树功强调,不能把民俗文化和科学道理搅在一起,要说节气,就要着重普及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因而标识一年内四季气候的变化,农历是阴阳合历,采用置闰的办法以使农历大体上同步阳历廿四节气。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