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里的中国,大西南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奇妙亲近之谜

声音里的中国,大西南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奇妙亲近之谜"/

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西南边陲。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桂林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历史上,桂林曾是一个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中心,这也使得桂林方言受到了中原官话的较大影响。
2. "语言接触":由于历史上的商贸往来和战争等原因,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频繁。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桂林方言吸收了普通话的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差异缩小。
3. "普通话推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桂林,普通话教育也得到了普及,许多桂林人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使得桂林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越来越接近。
4. "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桂林与外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桂林人更加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这也使得桂林方言在不断地向普通话靠拢。
总之,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接近程度既体现了地方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的成果。

相关内容:


桂林风景

桂林米粉说唱:我们尝着桂林米粉尝出味道,三两面条不如二两米粉管饱,拿出最新潮的态度喊出口号:老板,二两,记得多放一点锅烧。

一碗米粉陪伴着桂林人的成长


生活在广西桂林市的人们每天吃早点时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桂林米粉的交易对话。新潮的少年们还把这种带着浓厚“桂”式普通话味道的对话编成了说唱,在近年来如潮涌的“国风时尚”音乐里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然而,远离闹市,在这个城市安静的小巷里时而还会流淌出另一种腔调。

彩调剧《王三打鸟》:打开东门送花来,叫声哥哥请进来呀。哥哥就进来,妹妹笑颜开。左边花园金鸡叫,右边花园凤凰啼。哥是金鸡叫,妹是凤凰啼。摘一朵牡丹花问妹爱不爱?

彩调剧《王三打鸟》剧照


彩调剧《王三打鸟》流行于桂林一带,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这样一听就懂、甚至比京剧的韵白还容易让人听明白的剧种,跟桂剧一样,是最能代表桂林的声音。桂林市彩调剧非遗传承人唐振芳说,彩调是用桂林话“说”出来的戏曲,只有桂林话才能演绎出那种独特的味道。


桂林市彩调传承人唐振芳上彩调课


唐振芳:彩调剧就是“依字行腔”,吐字很清晰,你不用打字幕都能听得懂。老师傅在教我们的时候就说:“你就按照讲话那样去唱。”“山中树木”,这就是在讲话啊,就用桂林话讲话的方式去唱,才有这个味道。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桂林市大圩古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桂林成为中原进入岭南的交通要道,风俗和语言从此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白云说,桂林方言声调都是四声,跟北方话是一致的,这也是它成为西南官话的一个重要特征。

白云:最不一样的是第二个调,桂林话是往下走的,就是“田”,田地的田,普通话是田,往上走的。北方人说话带卷舌,zh、ch、sh、r,我们都是z、c、s。这是声母。也有韵母的差别,比如普通话说“肉”,桂林话就“如”。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稍微多听一点,就能听懂。

1978年摄制桂剧版《刘三姐》


明清时期,桂林在岭南以官话纯正闻名,甚至广东人在北上考学为官之前都热衷于先去桂林学习官话。此后,人们又根据桂林方言的特点创造出了桂剧,日后逐渐成为全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1978年桂剧版的《刘三姐》就是大家既能听得懂又能跟着唱的经典之作。

再编再演版舞剧《刘三姐》剧照

刘三姐选段: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嘞,不怕险滩弯又多咯。

桂林山水风景—象鼻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说美轮美奂的山水风景是桂林献给这世界的一幅天然画卷,那么它悠久的历史风情更是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听,有些往事,有些声音会穿越时空而来,回荡在你的耳畔。

桂林漓江风景

桂林童谣:月亮巴巴,踩着瓦渣,一跤跌倒,赖我打他......长板凳,四个蹄,我端板凳当马骑,骑到皇城去赶考,考取状元得第一。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韩雪 邓君洋 韦玉文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之声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管昕 屠虹怡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发布于 2025-07-22 20:43
收藏
1
上一篇:年货大集盛启!终于等到!清远“土特产”盛宴来袭! 下一篇:千年桂林城,万载桂花香——探寻2000多年历史与一万年前桂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