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清新的台湾也曾经暗潮汹涌
二二八事件前的台湾岛

台湾二二八纪念公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岛在历经五十年的分离后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国民党政府为了接收和管理台湾岛,从大陆方面派遣了许多的公务人员。其中有公务员、军警、教师等等,他们都是服务于公共单位。当时台湾的最高军政长官是陈仪,这位蒋介石振武学校炮兵科的老同学在台湾走上了人生巅峰。陈仪不仅代表中方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台湾,还总揽台湾军政大权,可谓是一方诸侯。但是其本身有很浓的亲日倾向,一直以来对于日本的态度十分友善。以至于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后,陈仪依旧默许日本人实际管理台湾银行。

陈仪
日本从1940年开始在台湾发行一种“台湾银行券”用以填补国内的亏空,在光复后日本人利用这一空档开始大肆以台湾银行券抢购黄金和其他的重要生活物资。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
“台湾银行发行的‘台湾银行券’在1940年底只有1亿9700万日元,到1946年五月却高达33亿4130万日元。”
而光复之后的台湾银行还在向日本政府提供信用贷款,数额已经达到了4亿2270万日元,整个台湾银行基本已经被掏空。陈仪在1946年5月22日发行了“台币兑换券”,也就是俗称的旧台币。但可笑的是他将“台币兑换券”和大量泛滥的“台湾银行券”进行1:1的兑换,这是非常荒唐的决定。因为“台湾银行券”是日本政府临时发行的银行券,日本战败前后疯狂印制这类东西来搜刮民间财富。而随着日本政府的战败投降,这种银行券本来应该成为废纸,或者是以极低的比例兑换货币。陈仪此举被《台湾岛史记》评论为“中国替日本承担台湾银行的负债,变相替日本支付日本侵华的军费。”

旧台币
二二八事件始末

二二八事件
这一事件经过媒体的炒作之后,很快传播开来。巧合的是,逝者陈文溪正好是当地帮会头目陈木荣的亲弟弟,因为台湾社会的民情复杂,很多帮会成为了基层社会的控制者。他们手中拥有数量众多的徒子徒孙,一呼百应。第二天,也就是2月28日前所未有的暴动在台北市率先出现。据《台湾岛史记》记载:
“上午十时半,外省人的店铺货物被暴动的本省人搬出焚毁,开始有本省人发起街头暴动、殴打、欺虐、凌辱、残害外省人。”
当时亲历者唐贤龙的《台湾事变内幕记》记载:
“在台北桥附近,有两个小学生,路遇本省民众,因逃跑不及,即被民众捉住,民众一手执一学生,将他们两个人的头猛力互撞,等到该两小学生撞得脑血横流时,旁观之民众犹拍手叫好。”
此外还有若干残酷记载,囿于行文规范,不一一罗列。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十分惨烈,宝岛瞬间化为人间炼狱,很多外省人成为了台湾当地本省人发泄怒气的对象。本省人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台湾光复前就生活在台湾的人,基本上都经历过日本殖民。所以本省人甄别外省人的方式就是首先问对方会不会讲闽南话,其次再问会不会讲日语,最后问会不会唱日本国歌《君之代》。如果答不上来,立刻就会遭到攻击,暴动的大火很快就从台北延烧到了整个台湾。

台籍日本兵

二二八事件爆发地
在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之时,有一支力量最为独特。那就是由革命者谢雪红所组建的台中“人民政府”。这部分人中许多都是保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为了响应大陆的感召,看到岛内局势大乱民气可用,于是顺势起义。他们在台中建立了人民政府和名为“人民大队”的武装力量,不同于各地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分支机构,它是相对独立的个体。1947年3月6日,谢雪红手下的部队正式改组定名为“二七部队”,以纪念2月27日的私烟贩售案。为了形成合力,他们也和各地的武装力量相互沟通,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范围,当中还有很多的台湾原住民参与。比如2019年逝世的突击队长陈明忠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也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台湾统派前辈。台湾岛也正是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了风起云涌之地,然而一场惨烈的暴风雨却即将来袭。

革命英雄谢雪红
当时的蒋介石正在把精力集中放在胡宗南攻打延安的战役中,在蒋介石的心中“延安”几乎已经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在二二八事件爆发的初期根本就没有引起老蒋的注意。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台湾群众为反对纸烟专卖等起而仇杀内地各省之同胞,其暴动地区已渐扩大。军队调离台湾是一重要原因也。”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提及派遣正规军,在他的意识中陈仪身为统管军政的长官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陈仪却命令部队坚守营地不出。直到三月五日,蒋介石才决定派兵,电文为:“步兵一团、宪兵一营,限本月七日由沪启运。”后来又增加了二十一师的部队前往台湾,大部队于八日夜登陆台湾。也正是在这一晚,陈仪下令全台政府军反攻,枪声四起。这也是如今民进党将二二八的罪魁祸首定义为蒋介石的直接依据,但实际上蒋介石本人是比较冤枉的,因为他的初衷是恢复秩序,而不是镇压清洗,真正执行人还是陈仪。据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界定,二二八事件中有一个阶段是“陈仪报复性清算”。也正是这一阶段造成了台湾地区本省人的大量伤亡,成为了国民党的“罪证”。

蒋介石铜像被泼漆
二二八事件应该如何看待
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复杂性在于组成部分的混乱,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理清当时的情况,不随着民进党绿营起舞,也不要将“二二八事件”一概而论,进行简单的价值性质判断。曾几何时,我们大陆方面一直把“二二八事件”笼统地称为“二二八起义”。在过去的许多年份,都会有专门的纪念文章和仪式出现。但是,随着历史记载越发清晰,我们也在不断认清事实。当年的二二八事件中确实有心系祖国的革命事业,为了无产阶级而斗争的仁人志士,甚至有许多人壮烈牺牲。但就“二二八事件”整体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动乱事件。当时各方势力的目标是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但是初衷和发心都是不同的。当中有趁火打劫,公报私仇的流氓无赖,他们单纯就是想要占好处。比如台北市“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治安组长许德辉就是台北地区的大流氓头子。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二二八事件”中有很多台籍日本兵的参与,这些人挥着日本刀,唱着君之代(日本国歌),肆意伤害不会说日本话的普通外省平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是革命的组成力量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场由官民纠纷和社会矛盾基础所衍生出来的大规模群体性暴力事件,用社会动乱事件来形容似乎更为妥当一些。

历史的误会

马英九与柯文哲出席二二八事件纪念活动
综上所述,“二二八事件”经过了民进党绿营的肆意捏造,已然是面目全非。在台湾内部成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牌位,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失败导致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早已积累。这主要就是基于经济层面,后来借由私烟纠纷而被引爆,进而触发了全台湾的动荡。在这一过程中,趁火打劫、党同伐异、挟私报复、皇民造反、台湾托管和无产阶级抗争势力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局势。这一事件不宜进行一概而论的定性,以免有失偏颇,从而留下漏洞和隐患。应该本着历史求真的态度,将它还原成为一个历史事件来进行客观的评论。所以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掌握两岸的文化交流主动权,用更为务实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双方的历史。弥合长期以来的矛盾,积极走向未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