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不过七,男不过八,揭秘女性与7、男性与8的神秘联系

女不过七,男不过八,揭秘女性与7、男性与8的神秘联系"/

“女不过七,男不过八”这句话通常是指在古代中国,女子在七岁之前,男子在八岁之前,是不需要承担太多劳动的,可以相对自由地玩耍。这里的“七”和“八”并不是指具体数字的关系,而是用来表示一个年龄段。
“女不过七”意味着女子在七岁之前,因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不需要承担家务劳动,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和学习。而“男不过八”则是指男子在八岁之前,同样因为身体尚未完全成熟,不需要过早地参与劳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即认为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培养,而不是过早地让他们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因此,“女不过七,男不过八”这句话中的“七”和“八”并不是指具体的数字关系,而是用来泛指儿童时期的年龄范围。

相关内容:


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太多,其中有不少总结了很多关于男女有别的句子,大多都会有点“男尊女卑”的印记。

比如“有人贫不久,无子富不长”以及“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等,真是红果果的不平等。

但也有一些不含有性别歧视的话,体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比如“女不过七,男不过八”就是。

它讲透了不同性别、不同生命周期的人们,在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01·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女不过七七,男不过八八”,语出《黄帝正经》。

《黄帝内经》中的解释,女七男八这两个数字,指的是两性不同的生长周期。

古人认为:女性多在二七,也就是十四岁时发育成熟;而男性则一般在二八、即十六岁时发育成熟。

所以古代人多在男孩子16岁,女孩子14岁时婚配。

比如北魏皇帝拓跋珪、明朝的朱由校、清朝乾隆、同治、溥仪等都是16岁大婚。在民间,东晋未年起,女子都是14岁出嫁,唐宋元明清更是如此。

汉代《礼记》中记载,女子到了15岁,要用笄把头发盘起,告诉世人自己已经成年,到了婚配年龄,叫“及笄”,15岁时是“将笄之年”。

“女不过七七,男不过八八”这句话的意思是:

女性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男性到八八六十四岁以后便不再适合生育。

02·

女七男八的数字,也指男女生长周期变化的年龄段。《黄帝内经》认为,男子的生命节律与八有关,女子则与七有关。

意思是说,女性从出生后每七年为一个生长周期,男性是每八年一个周期。然后每隔一个周期,身体便会发生一次大的生理变化。

比如,人们会在第一个生长周期时长个头,发长齿更。

因为女性周期比男性少一年,所以我们会发现女孩子小时候总是比男孩子长得快,更懂事。

到了第二个生长周期,也就是男孩子16岁,女孩子14岁时,他们的身体已逐渐发育成熟; 到了第三、第四信周期,也就是从20岁左右到30岁左右时,已是青壮年,正是年富力强的中坚时期。

再到第五第六个周期,也就是35岁、50岁上下时,身体各项机能开始出现衰退。女士49岁左右时,会开始出现更年期症状。

男性在64岁时,肾气衰微,牙齿松动,也已经开始进入衰老期,所以才会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也正由于人体内激素水平衰退周期不同,所以一般情况下在50岁以后,女性会比男性更显衰老一些。

03·

在现代,这句话虽然也不算太过时,但已经不能完全适用。

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都要好很多,人类整体寿命也早已延长不少。古代“人过70古来稀”就早已不再适用。

虽然现代人在50岁、60岁以上,身体依然也会慢慢走向下坡路,但更多的人会通过锻炼、药物等辅助,来改善身体免疫力以及器官活力,来保持青春和健康态。

所以现在不少人超越了这些年龄,也依然身强体健、神采奕奕。

发布于 2025-07-17 07:28
收藏
1
上一篇:从幼年到成年,二七塔的演变历程揭秘 下一篇:漫步老城郑州,聆听“二七塔”的钟声回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