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代金券”背后隐藏的猫腻,消费陷阱等你防范

揭秘“代金券”背后隐藏的猫腻,消费陷阱等你防范"/

关于“代金券”背后可能存在的猫腻,这通常指的是在代金券的使用、发放和兑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或不正当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1. "虚假折扣":商家可能会在代金券上标示高额折扣,但实际上商品的原价已经被抬高,使得折扣看起来非常吸引人。
2. "限制使用条件":代金券可能附带很多限制条件,如只能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商品或特定门店使用,实际上减少了消费者的使用机会。
3. "捆绑销售":商家可能会要求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才能使用代金券,这实际上是将代金券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而不是真正的优惠。
4. "隐藏费用":在代金券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隐藏的费用,如服务费、手续费等,这些费用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意外。
5. "虚假宣传":商家可能会夸大代金券的优惠力度,吸引消费者购买,但实际上优惠力度并不如宣传的那样大。
6. "过期问题":代金券可能会设置较短的过期时间,或者在使用条件上设置障碍,使得消费者难以在有效期内使用。
7. "兑换困难":消费者在兑换代金券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客服不响应、兑换流程复杂等。
为了防范这些猫腻,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代金券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仔细阅读使用条款":在购买代金券之前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人民公安报记者 肖新民 通讯员 李剑飞 谭晓琴

“警察同志,我们产业园区内好像有人使用假代金券。”1月12日,湖北省恩施市公安局六角亭派出所接到辖区某产业园负责人报警,称该产业园近日开展活动促销,多个商铺反映发现伪造的代金券,涉及金额5700元。

六角亭派出所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对该产业园内百余家商铺逐一走访,仔细甄别数千张代金券,查找使用假券人员。

“前几天有几名男子在我店铺使用代金券,当时我看他们的神情就觉得有些可疑,他们走后我才发现给我的代金券是假的。”根据某店铺老板的描述,结合从其他店铺走访获取的信息,一辆白色越野车进入民警视线。“多条线索均指向这辆越野车,极有可能就是嫌疑人驾驶的车辆。”办案民警张晨说。

2月15日,办案民警将犯罪嫌疑人罗某、李某抓获,随后顺线抓获其同伙唐某,另外两名嫌疑人岳某、代某相继主动投案。

面对民警的讯问,岳某等5名嫌疑人都承认使用了假代金券,但均将假代金券的来源推给一个“在产业园区门口遇见的穿红色衣服的女子”。

看着5名嫌疑人口径几乎一致的讯问材料,民警分析认为,他们极可能在落网前串供。民警继续开展外围调查,同时加大审讯力度。嫌疑人渐渐不能自圆其说,在证据面前,最终如实交代了自行印制假代金券的作案事实。

原来,就在岳某等人将自制的假代金券拿到产业园消费后不久,产业园微信公众号就发布了有人使用假代金券以及活动要暂停的消息,几人急忙通过电话统一口径,为万一被抓后减轻责任做准备。殊不知,这一伎俩很快被民警识破。

“我们也是贪小便宜,最终给别人造成了损失,也害了自己。”在办案民警面前,5名犯罪嫌疑人懊悔万分。

经查,在该产业园开业当天,犯罪嫌疑人唐某在活动现场领取了4张100元的代金券。得到实惠后不久,他再次去活动现场领取代金券,但是没有领取到,便向同样没有领到代金券的代某、岳某、李某提议到复印店去复印一些假券来用。四人一拍即合,在罗某的复印店里,五人一共制作了60张面值100元共6000元的代金券,得到假代金券后,五人便开始在产业园内消费。

目前,5名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产业园内受损商户的损失也被悉数追回。2月17日,该产业园负责人将一面印有“扬警威破案神速 为企业保驾护航”的锦旗送到恩施市公安局六角亭派出所,感谢该所及时破获利用假代金券实施诈骗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发布于 2025-07-16 04:01
收藏
1
上一篇:【普法小贴士】工资发放合规指南,消费券、代金券能否替代工资? 下一篇:消费警示,代金券使用多陷阱,警惕代金券背后的消费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