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采访一问"中国科学家",好多人哑火。这问题扎心了。别总盯着牛顿爱因斯坦,中国科学是群星闪耀,不是单打独斗。
钱学森搞导弹那年头,身后有整个国防部五院的攻坚团队。黄旭华造核潜艇更绝,三十年隐姓埋名,整个研究所家属都以为亲人在北京当焊工。袁隆平下田时带着全国协作组的实验数据,屠呦呦提取青蒿素靠的是523项目四十家单位的联合作战。

今天刷到的"中国天眼"照片震撼吧?南仁东团队二十二年扑在贵州山沟里,图纸堆起来比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板还多。量子通信的潘建伟更直接,在维也纳实验室学到技术,扭头就带着整个课题组回国重新搭建系统。这些故事里找不出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

最讽刺是现在流量明星换个发型能上三天热搜,钟南山挤高铁的站票照片却少有人存。疫情时张伯礼胆囊手术缝着线远程会诊,陈薇研发疫苗的实验室监控连续三百天没关灯。这些才是真顶流。

英国有牛顿,德国有爱因斯坦,中国有群星璀璨。当南仁东团队在FAST落成典礼上集体擦眼泪,当神舟飞船发射时控制室响起三十个岗位的"正常"接力,你就明白:真正的科学荣光,永远属于那些把名字刻在零件上、融在数据里、藏在集体功勋簿的人们。

看到文昌发射场总装车间的合照才懂。一百多个穿蓝工装的人肩挨肩站着,分不清谁是总师谁是技工。但就是这些模糊的面孔,托起了天问一号的火星车。

追星不如追北斗。那群把名字藏在专利说明书第三页的人,组成了真正的北斗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