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探寻与经典诗词赏析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探寻与经典诗词赏析"/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内容。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忧国忧民,看到国家衰败,无法挽救,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划船救他,并投粽子入江以驱鱼虾,以免鱼虾食屈原之尸。从此,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 端午节的习俗
1.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苇叶中,蒸熟而成。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地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3. "挂艾草和菖蒲":艾草和菖蒲有驱邪避疫的作用,人们将其挂在门口或身上,以求平安。 4. "佩香囊":香囊内装有香料,可以驱虫避邪,人们佩戴香囊以祈求健康。 5. "喝雄黄酒":雄黄酒有驱邪的作用,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画“王”字,以驱除邪气。
### 端

相关内容:

端午节

龙舟竞渡迎端午

艾草飘香满人间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和解释,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起源说法,如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或者与古代夏季驱邪避瘟、祭祀龙图腾等习俗有关。这些不同的起源传说,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01

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诸侯纷争不断。在南方的楚国,一位心怀壮志、才华横溢的臣子——屈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最终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与端午节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壮志难酬,屡遭放逐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心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他凭借卓越的才华和政治见解,得到楚怀的赏识与重用,担任左徒等重要官职。屈原积极推行改革,主张对内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打破贵族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人参与国家治理;同时修明法度,整顿朝纲,希望以此增强楚国的国力。对外,他力主联齐抗秦,认为只有联合其他诸侯国,才能抵御秦国的扩张,维护楚国的安全。

然而,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以公子子兰靳尚等人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诋毁。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诬陷屈原居功自傲、目无王上。楚怀王本就生性多疑,在佞臣的不断蛊惑下,逐渐对屈原产生了猜忌,开始疏远他,并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屈原的政治理想遭受重创,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离骚》等不朽诗篇,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壮志难酬的苦闷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告,执意与齐国断交,转而与秦国结盟。但秦国背信弃义,在楚国孤立无援时,出兵攻打楚国,楚军接连战败,丢失了大片领土。楚怀王这才意识到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重新召回屈原,派他出使齐国,修复楚齐两国的关系。然而,没过多久,楚怀王再次听信谗言,又一次将屈原流放。


国破家亡,投江殉国

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即位,他比父亲更加昏庸无能,继续重用子兰、靳尚等奸佞之臣。屈原再次被放逐,这一次,他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江南地区。在漫长的流放生涯中,屈原远离朝堂,却始终心系祖国。他四处漂泊,深入民间,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疾苦,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与日俱增。他创作了《天问》《九歌》《九章》等一系列诗歌,以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噩耗传来,屈原悲痛欲绝。他不愿看到祖国沦陷,百姓遭受苦难,更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在绝望与悲愤之中,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怀抱大石,毅然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明志。


端午风俗,缅怀忠魂

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后,汨罗江沿岸的百姓悲痛万分。他们纷纷划船前往江中,试图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一直追寻到洞庭湖,却始终没有找到。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后就不会伤害屈原。还有人将雄黄酒倒入江中,认为可以药晕蛟龙水兽,保护屈原的遗体

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当地百姓都会举行类似的活动,划船竞渡,投放食物,久而久之,这些活动就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渡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了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简单的饭团,发展出了各种馅料和形状的粽子,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喝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也逐渐形成,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驱邪避灾,纪念屈原

屈原以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卓越才华,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端午节纪念屈原,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02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与楚国的渊源极为深厚,其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与端午节的传说紧密相连。


家族蒙冤,逃亡吴国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父亲伍奢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到秦国娶亲,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便怂恿楚平王自纳,随后又不断离间楚平王与太子建的关系。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奢囚禁,并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被迫逃亡。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子胥伍尚复仇,便诱骗伍奢写信召他们回来,准备斩草除根。伍尚明知是计,为尽孝道仍前往,结果与父亲一同遇害。伍子胥则识破阴谋,历经艰险,辗转逃亡吴国。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昼伏夜出,多次险些被楚军抓获,最终成功抵达吴国。


辅佐吴王,伐楚复仇

伍子胥到达吴国后,帮助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夺得王位。他与孙武一同整顿吴国军事,增强国力。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孙武率领吴军,以奇袭战术直捣楚国都城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杀兄之仇。这场复仇之战,使伍子胥的名声威震天下,也让他与楚国的恩怨达到顶点。


忠言获罪,沉尸江中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越国勾践被吴军打败后,卑躬屈膝求和,伍子胥多次劝谏夫差要警惕越国,主张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然而,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认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赐给他属镂之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悲愤交加,对门客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夫差听闻后更加震怒,在五月初五这天,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投入钱塘江中。


纪念伍子胥,习俗形成

伍子胥含冤而死的遭遇,让百姓深感同情与敬佩。传说他死后化为“潮神”,掌控钱塘江潮。江浙一带的百姓为纪念伍子胥,便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各种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上竞渡,试图寻找他的遗体;还会准备食物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啃食他的身躯,这逐渐演变成后来吃粽子的习俗。这些纪念活动代代相传,成为了端午节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

伍子胥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与传奇性,他与楚国的恩怨情仇,以及最终在吴国的悲惨结局,不仅成为历史典故,也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03

纪念介子推说

在端午节起源的诸多说法里,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别具一格,虽不像纪念屈原那样广为人知,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有的印记。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彼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长达十九年。流亡途中,重耳历经磨难,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有一次,重耳饥寒交迫,几近昏厥,介子推为了救他,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羹给重耳食用 ,助他渡过难关。重耳深受感动,铭记于心。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大肆封赏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为人淡泊名利,对功名利禄并无太多追求,他既不居功自傲,也不愿主动邀赏,认为侍奉君主是臣子的本分,不应因一时的付出而索取回报。于是,他没有向晋文公提及自己的功劳,而是默默地选择了归隐。他背着年迈的母亲,隐居到绵山之中,过着宁静的生活。

晋文公后来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内心十分愧疚,赶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搜寻的人很难找到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心急如焚,为了逼介子推下山接受封赏,他听信了别人的建议,下令放火烧山。晋文公心想,火势一起,介子推为了自保,必然会带着母亲走出山林。

但他万万没想到,介子推宁愿被大火吞噬,也不愿出山。他和母亲紧紧地抱住一棵大树,最终被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只看到了介子推和母亲烧焦的遗体,悲痛万分。他为自己的鲁莽和疏忽悔恨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以供奉介子推的牌位。

同时,晋文公还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上下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粽子最初作为寒食的一种,在五月初五这个原本纪念介子推的日子,人们也会食用粽子。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食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一部分 。此外,在山西绵山一带,至今还保留着端午期间“点高高山”的独特风俗。端午当日,早晨全村人会集体去山上拣柴草树枝,堆积成一大垛,然后众人围着点燃,称为“点高高山”,这一习俗正是为纪念介子推而来,与寒食节的过节方式有着相似之处。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六朝之后,人们更多地把介子推寒食节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在唐代,寒食节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一年之内两次纪念介子推显得不太合适。加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在民间影响巨大,介子推与端午节的关联逐渐被弱化,介子推之说也慢慢处于弱势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介子推的故事以及相关习俗,曾在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中占据过重要的位置,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精神寄托,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添上了独特的一笔。


04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与曹娥的关联主要源于曹娥救父的孝行故事,这一传说在浙江绍兴地区广为流传,也为端午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曹娥救父,投江寻尸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当时年仅十四岁。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初五,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位巫师,负责在江上迎潮神伍子胥。在祭祀活动中,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浊浪排空,曹盱不幸被江水卷走,就此失踪。曹娥得知父亲溺水后,悲痛欲绝,她沿江号哭,昼夜不停。在连续十七天寻找父亲无果后,曹娥毅然投身江中,决心与父亲生死相随。


孝心感动天地,寻获父女遗体

过了五天,曹娥的尸体竟然背负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父女最终得以团聚。曹娥这种不惜牺牲生命寻找父亲的孝行,震撼了当地百姓,人们无不被她的孝心所感动。


立碑建庙,纪念孝女

上虞县令度尚对曹娥的孝行极为钦佩,不仅亲自为曹娥作诔辞,还命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刻石立碑,以表彰曹娥的孝行,同时将曹娥投江之处改名为曹娥江,并在江边修建了曹娥庙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曹娥的活动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逐渐固定下来,与端午节的习俗相融合。当地百姓在端午节时,除了进行传统的龙舟竞渡等活动,还会前往曹娥庙祭祀,以表达对曹娥的敬仰和纪念之情。曹娥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孝女的典范,她的故事也成为端午节文化中体现孝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曹娥庙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古迹,每逢端午节,前往祭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曹娥的孝行故事,也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一代代传承下来,激励着人们崇尚孝道、珍视亲情。


05

其它说法


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越民龙图腾的崇拜与祭祀,以赛龙舟等形式来祭祀龙祖。


恶日禁忌

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五日恶日,人们在这一天通过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方式来驱邪防疫禳灾,以祈求平安健康


夏至说

部分学者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节。如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提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如吃粽子、竞渡等在夏至节也有,且周、秦时代,人们以五月初五为夏至日,因此端午节可能是夏至节的演变。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端午节的理解和诠释,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

0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习俗之一。在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投江。赛龙舟不仅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2

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最初是祭祀的贡品。传入北方后黍米做粽称“角黍”。因饮食习惯形成了南北咸粽和甜粽。

粽子是用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制成的美食。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食粽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03

佩香囊

端午节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端午节期间,人们佩戴香囊以驱邪避瘟。香囊通常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草药。人们将香囊挂在腰间或胸前,散发出阵阵清香,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寓意着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04

系五彩绳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05

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06

饮雄黄酒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07

采药 制凉茶

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节民俗是我们先辈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斗争中,自我保护精神意识的体现。挂艾叶、食粽子、砸五毒、饮雄黄酒等习俗,实际上是采取一种很简单、但又很实用的办法来达到除病、除疫、保健的功能。


端午寓意

01

祈福辟邪 迎福纳祥

端午节是一个祭祀神灵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挂艾草、菖蒲等植物,佩戴香囊和五色丝线,以期驱除瘟疫和邪气,保佑平安健康。同时,划龙舟等活动也象征着团结协作争先恐后的精神,寓意着社会和谐和个人进步。


02

爱国精神 民族团结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设立了这个节日。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象征之一。端午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性。通过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


03

健康祈愿 孝道敬老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有着更浓烈的健康祈愿意识。采草药、洗草药水等习俗都是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吃粽子则是一种补充营养的方式。此外,赠送礼物给长辈也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命健康的珍视态度。


端午诗词

1.端午

文秀〔唐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宋代〕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注释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作背景

这首词是欧阳修于治平(1064-1067年)年间任参知政事时创作的。在一个端午节,李端愿欧阳修做客,欧阳修即席作了此词,未留有底稿,后他人得于李端愿家,校书者续补也。


3.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4.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6.端午

李隆基〔唐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7.端午日

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

少年:年轻。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榴:石榴花。

贤愚:圣贤,愚蠢。

垂名:名垂青史。


8.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
发布于 2025-07-14 19:13
收藏
1
上一篇:厉害!女子惊艳演绎非遗“打花棍”,身姿灵动上下翻飞 下一篇:【网络中国节·端午】探寻端午节的起源之谜与传承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