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元代的“丁字街”到明朝“十王府街”,再到清代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见证了700多年的历史兴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新中国第一店”——北京市百货大楼横空出世,随着不断地发展变革,成为了今日的综合零售商业集团。这个以王府井命名的商业集团,从这条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街出发,最终将商业版图拓展至全国。

从单一的百货商店,到如今全国规模最大的零售集团之一,王府井集团可谓承接了几代北京人的回忆,而从王府井集团的变革之路上,我们也得以一窥这70多年来的时代消费变迁。



1.“新中国第一店”的诞生
1955年9月25日,虽然离国庆节还有5天,但王府井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擦踵,翘首盼望着什么。
这一天,正是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开张的日子,作为“新中国第一店”,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拥有着上万种商品,其中甚至不乏进口货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比起当时的其他小商店可谓是降维打击,数不清的人从天南地北赶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

当时的《北京日报》专门记录了当天的盛况:开业当天,9扇大门同时开启,数千名顾客一拥而入。当天营业结束,销售额喜人,相当于原北京市百货公司第一和第四门市部5个商场(都在王府井一带)上一个星期天销售总额的两倍多。工作人员打扫货场时,光顾客踩掉的鞋就撮了好几簸箕。

客流居高不下,业务异常繁忙,成为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后的常态。随着国庆节的到来,北京市百货大楼更是迎来了日客流量的最高峰,达到21万人次,当时的北京更是流传着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2.见证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这一年,国家公布了《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规定粮食、副食等生活物资实行凭票证购买,开启了计划经济的时代。
计划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切消费都具有鲜明的平均主义色彩,无论你是农民、工人,还是干部,在“凭票买货”的制度面前一律平等,哪怕是一斤猪肉、一两香油的售出,都严格遵循着国家的配额计划,个体消费能力的差别并没有很大。

并且不同于如今大家习惯的自由挑选,当初想要购买商品,只能站在柜台前,让营业员帮你取,所以当时营业员这个职业可谓是“香饽饽”。当时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最出名的营业员当属张秉贵师傅,作为当时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的“明星营业员”,他凭借“一把抓”的能力和微笑的服务备受顾客喜爱。他的糖果柜前经常围满了人,但有趣的是,人们购买糖果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自己最爱吃的是什么,而是手上的糖票够买多少,这种精打细算的消费方式,也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虽然消费上有所限制,但凭借着商品的稀缺性和先进的服务意识,北京市百货大楼在随后很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北京,乃至周边地区人民消费的首选。
3.从王府井大街到遍布全国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王府井大街也加快了与国际的接轨:王府井书店专门开辟了“英语角”、第一家麦当劳落地王府井大街.....
物质稀缺的时代已然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票据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的洪流之下,王府井大街并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91年,经市政府批准,北京市百货大楼成立企业集团,也就是如今的王府井集团,同时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王府井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正式踏入资本市场的舞台。
此时,恰逢王府井大街正在进行大规模拆除重建的大改造。王府井集团瞄准了这个“稍息”的档口,从199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百货连锁战略。从此,“王府井百货”这个招牌不在局限于王府井大街的一隅之地,而是开始走遍大江南北,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王府井”这个品牌。
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百货业的一大特色,由于营商限制的解除,许多传统品牌开始逐渐扩大规模,从一家传统的单店经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集团,消费者也开始可以在家门口购买到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

随着王府井大街的改造结束,1999年9月11日,全新的王府井步行街正式揭幕,这也是全国第一条步行街。在开街仪式上,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表示,“王府井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商业街建设是北京改革、发展的缩影”。
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已经从一个传统门店式商业街区,摇身一变成为高端商业集聚区,商业服务设施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形成购物、饮食、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经营格局。从此,这条金街成为全世界游客前往北京,必会“打卡”的景点之一。而此时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不仅仅再是王府井大街上的招牌之一,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性的百货巨头。

4.信息时代王府井集团的数字化蜕变
步入千禧年后,电商开始崭露头角,足不出户便可送货上门,同时消费者的行为也从开始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为情绪价值买单。
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2014年,王府井集团在业内率先实施战略转型。公司由单一的百货业态,向包括百货、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业务在内的综合业态转型,并开始积极布局线上业务,同时凭借着百年老街的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全域消费”的理念。

而在2020年获得免税牌照,则是王府井集团的又一转折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免税经济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免税市场规模已达65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8%以上,到2030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大关。
作为首个拥有免税牌照的商业零售集团,凭借 “有税 + 免税” 双轮驱动业务运营经验,让王府井集团在一众中国本土免税零售品牌中脱颖而出。随着免税店的全面铺开,哈尔滨、武汉、长沙......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王府井免税店的身影,进一步满足当下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王府井集团旗下多家门店启动焕新转型。例如北京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就以“传统建筑元素+现代潮流语言”的风格重塑,考虑到当下Z时代的喜好,还特别将地下二层转型二次元主题空间,聚集布谷社、次元GO等36家谷店,直接跻身“北京人气商场TOP20”。而王府井奥莱UP TOWN则是以“乐活、多元、潮流、焕新”为核心理念,聚焦年轻家庭和潮流客群需求,经常开展电竞赛事、户外音乐会等活动,打造“年轻欢乐场”。
具有百年历史的东安市场,在经历了一场颠覆性改造后,如今变身为王府井集团首家“沉浸式买手制百货”——东安睿锦。百年东安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从传统生活用品的经营,走向符合当代年轻人时尚需求的“潮与奢”,带领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尚魅力。
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友谊商店,也在2025年迎来升级,引进Carbo手工意面、Nice奈似冰淇淋、Ciao酒吧、Mistier迷迩等众多品牌,共同挖掘历史,让新旧对比的商业形态碰撞出更多火花,创造新的记忆点,以新体验、新场景、新模式,把友谊商店打造成为都市生活消费新地标。

5.王府井:一部行走的中国商业进化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70年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
从最早的售货员和消费者被柜台隔开,想要购买东西必须依靠售货员,到后来的商品精心排列,导购员与消费者穿梭交接,消费者可以随意近距离观察心仪的商品,再到如今即便足不出户,都可以在网络上浏览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一键下单就能在家轻松收货,人们的消费模式可谓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也总有一种精神,不会因岁月的冲刷而改变,就像王府井集团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努力的决心。70年前,北京市百货大楼是王府井的招牌,是来北京消费的必经之地,而如今的王府井集团旗下门店遍布全国各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消费者,构建多元消费空间,引领着城市美好生活方式。
来源:财经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