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每一条街道都藏着岁月的故事,而王府井大街,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业街,其名字背后的渊源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追溯王府井的历史,可远至元代以前。在辽、金时代,这里不过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村落,无人问津,仿佛被时光遗忘在角落。直到1267年,元朝定都燕京,这个原本静谧的村落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这里逐渐热闹起来,因其交错的形状,被赋予了“丁字街”的称呼,从此踏上了蜕变之路。

到了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安置皇亲国戚,在如今王府井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十座王府。一时间,王府林立,车水马龙,“十王府街”的名号也由此传开。明代官书《明成祖实录》中“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的记载,更是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王府”之名自此扎根于此。

时光流转至清代,虽然明代的诸多王府大多荒废,但这里依旧是亲王与郡王的聚居之地。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的豫王府便坐落附近,彰显着此地的尊贵与不凡。清代的王府井,商业气息开始蓬勃发展,街道两旁摊贩云集,店铺鳞次栉比,逐渐从王府聚集区向繁华商业街转变,“十王府街”也慢慢被人们称为“王府街”。

然而,真正让“王府街”华丽转身为如今“王府井”的,是一口水井。据光绪十一年的地理志《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水井多达1258个,可井水大多又咸又苦,难以入口,而位于王府街附近的一口井,却涌出甘甜可口的清泉。这口井位于今王府井和金鱼胡同路口的西南角,自明代中期便已存在,是当地极具标志性的建筑,在《乾隆京城全图》《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等地图中均有标注。

关于这口井,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某年北京遭遇百年大旱,城内多数水井干涸,百姓们陷入无水可饮的困境。而王府街附近的这口甜水井却依然清泉潺潺,可某位王爷竟欲独占水源,派一位老人专门看守。这位老人心地善良,不忍见百姓受苦,趁王府人员休息时,偷偷让附近百姓前来取水。王爷发现后勃然大怒,老人却机智回应:“要是老百姓都渴死了,谁来为王府干活?”王爷听后,有所触动,默默开放了水井,这口甜水井也因此声名远扬。

1915年,北洋政府进行北京地图测绘时,将“王府街”区域分为三段,其中南段因这口甜水井被定名为“王府井”。此后,“王府井”的名号逐渐传开,最终成为整条街的统称。而这口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水井,在20世纪20年代不幸被埋没,沉睡了近80年。直到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它才得以重见天日。次年9月9日,这口被誉为“街之根”的古井得到妥善保护,静静伫立在那里,成为王府井几百年历史最真实的实物见证。

如今的王府井大街,繁华依旧,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国际品牌与传统老字号相得益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许少有人驻足凝视那口古井,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早已融入这条街道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王府井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从寂寂村落,到王府聚集,再到繁华商街,“王府井”三个字,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部浓缩的北京发展史,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