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赏析

一天一首古诗词,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关内容: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一

杜甫〔唐代〕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一,唐诗宋词古诗词,5分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我”这个自号“杜陵布衣”的人,年龄越大,头脑瓜反而变得越不灵活。

“我”的理想说起来很可笑,那就是自比稷与契两位贤臣。

本以为志存高远,就可以功成名就。不承想年纪一大把了,一事无成,还要辛辛苦苦,没有休止。

除非有一天去世了,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有口气,自比“稷与契”的志向就一定要实现。

注释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

一何愚:多么愚腐。

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

契阔:辛勤劳苦。

觊豁:希望达到。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最佳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一段关于人生志向的陈述。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杜陵”是长安东南的一个地名,因汉宣帝刘询陵墓在此而得名,并改杜县为杜陵县。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以此为号,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老大”,年龄大了。“意”,就是志趣,抱负。“转拙”,变得笨拙、不灵活。

开头两句自嘲,“我”这个自号“杜陵布衣”的人,年龄越大,头脑瓜反而变得越不灵活。要知道,杜甫此时已经四十三岁,这是一个男儿最好的年龄。李白正是四十三岁,登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成为翰林学士,唐玄宗为之调羹、杨玉环为之磨墨、高力士为之脱靴。白居易四十三岁,被降为将仕郎,从九品,却写下了最佳作品《琵琶行》。王维四十三岁,第一年隐居终南山,写下了山水田园诗最佳作品《山居秋暝》。四十三岁的杜甫,并没有被困守长安十载所打倒,写下了最佳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从746年至756年,一直在长安求官,按照道理,求人的应该脑袋瓜灵活,察言观色,多拍马屁,可是杜甫却做不到。十年了,杜甫说自己是“老大意转拙”,越老越犟、越老越轴,越老越固执。这当然是杜甫的一种自嘲,他坚持的理想是什么呢?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我”的理想说起来很可笑,那就是自比稷与契两位贤臣。“稷与契”,为虞舜时期的两位贤臣,一个教百姓种植五谷,一个掌管文化教育。杜甫也想成为“稷与契”那样对于社稷有用的大臣。但是要成为“稷与契”多么不容易,所以这种想法其实有点傻。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濩落”,沦落、失意。“白首”,就是白头,年老。“契阔”,意为辛苦。本以为志存高远,就可以功成名就。不承想年纪一大把了,一事无成,还要辛辛苦苦,没有休止。十年困守长安,先得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辞不赴。原因这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工作。杜甫自尊心那么强,自己也说“老大意转拙”,又怎么可能干得了这种活呢?后又得了一个保管兵器仓库的小官,也就是保管员,跟兵器打交道,总比去逢迎长官要好得多。因为要养活一家老小,杜甫不得不接受现实。这与“稷与契”的理想相去实在甚远。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盖棺”,身体亡故。“觊豁”,即希望实现。除非有一天去世了,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有口气,自比“稷与契”的志向就一定要实现。这种意志坚定,一“轴”到底的做法,正彰显了杜甫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与独立人格。这正是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必不可少的要素。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发布于 2025-07-12 07:15
收藏
1
上一篇:来大利好了!深度解析内地企业赴港IPO的全新路径与机遇 下一篇:湖南益阳46名干部深入安化蹲点调研,全力督促问题整改,共促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