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揭秘,美食诱惑下,人体为何容易“吃到撑”

科普揭秘,美食诱惑下,人体为何容易“吃到撑”"/

面对美食时,人们往往会“吃到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感官刺激":美食的色香味会刺激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嗅觉,这些感官的刺激会激发食欲,让人产生强烈的进食欲望。
2. "社交因素":在社交场合,共享美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能会因为不想显得不合群或者不想让他人感到尴尬,而继续进食,即使已经感到饱腹。
3. "心理因素": - "自我控制力":有时候,人们可能因为缺乏自我控制力而无法停止进食。 - "情绪进食":人们在感到压力、焦虑或情绪低落时,可能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这种现象称为情绪进食。 - "习惯性进食":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如饭后甜点、零食等,也可能导致过量进食。
4. "心理暗示":有时候,人们会根据周围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看到他人还在进食,自己也可能继续吃,即使已经吃饱。
5. "食物诱惑":美食的诱惑力很大,尤其是那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它们能迅速激发人的食欲,导致过量进食。
6. "生理因素": - "胃容量":胃的容量是有限的,但食物的密度和体积不同,高密度的食物(如干粮)会比低密度的食物(如汤)占据更多的胃空间。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为什么面对美食,很多人会“吃到撑”?德国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这不能怪他们太贪吃,而是跟大脑机制有关。享用美食过程中大脑会在食物入口和入胃时两次分泌多巴胺,这种机制可能增加对美食的渴望,并延迟大脑发出“吃饱”的信号。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传递兴奋和愉悦的信息,是大脑“奖赏效应”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新陈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但发现了进食过程中两次多巴胺分泌高峰,还找到了大脑中与这两次多巴胺分泌相关的特定区域:第一次分泌发生在与奖赏和感觉感知相关的区域,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的第二次分泌则发生在与更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细胞-代谢》杂志上。

研究中,12位健康志愿者分别食用了美味的奶昔或无味的溶液。研究人员扫描他们的脑电波发现,志愿者对奶昔的渴望程度与吃到奶昔时大脑特定区域第一次多巴胺分泌量成正比;并且志愿者对奶昔渴望程度越高,第二次多巴胺分泌就来得越晚。

“一方面,(第一次)多巴胺分泌能反映我们主观上对食物的渴望;另一方面,我们的渴望会压制肠胃诱导的(第二次)多巴胺分泌,”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马克斯·普朗克新陈代谢研究所的海科·巴克斯说。

研究人员认为,肠胃诱导的第二次多巴胺分泌会发出“吃饱”的信号,而延迟分泌则会使人们过量饮食,到第二次分泌发生时已经吃撑了。(完)

发布于 2025-07-12 02:42
收藏
1
上一篇:电销卡与普通手机卡,揭秘两者间的五大核心区别 下一篇:美食,跨越国界的“世界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