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堇鼎,1974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M253,西周早期青铜器,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
【2】天津博物馆 | 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国宝级文物。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画工精细入微,构图精美,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
【3】河北省博物馆 |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于在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此宫灯构造精巧,高48厘米,通体鎏金,外形为跪地执灯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灵活拆卸,灯罩可通过调节开合角度控制灯火的明暗,宫女高举持灯的右臂是一条烟道,是一件实用且美观的灯具珍品,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4】山西博物院 |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春秋战国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高39,长30.5厘米。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巧,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5】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 匈奴王冠
匈奴金冠,为战国时期金质鹰形冠饰,1972年出土于鄂尔多斯,重1394克,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惟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冠饰由冠顶和额圈二部分组成,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冠顶呈半球面形,花瓣状,饰浅浮雕四狼吃羊图案。额圈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巧妙并合而成,前面有上下两条,中间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后面一条两端有榫与前面一条连接。三条金带末端分别饰浅浮雕卧虎、卧羊、卧马。整个金冠饰构思奇特,制作精湛,纹饰精美,是一件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的藏品。
【6】山东博物馆 |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出土。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造型生动美观,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7】南京博物院 | 金兽

金兽,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汉,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 厘米。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8】上海博物馆 |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为西周晚期青铜器,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该组编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皆为甬钟。共刻铭文355字,铭文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事件。西周青铜钟铭文以利器刻錾,此为首例。
【9】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

骨笛, 8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笛子,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器物规格: 长23.6厘米。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11】吉林省博物院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作品是苏轼晚年所作,也是苏轼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作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作者借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两幅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
【12】湖北省博物馆 | 曾侯乙编钟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15.7厘米, 宽10.4厘米 厚4.3厘米。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16】广东省博物馆 | 西周兽面纹青铜盉
兽面纹青铜盉,西周青铜器。1974年10月出土于信宜县松香厂基建工地。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盉身似鬲,长流有盖。流嘴和盖钮饰以瑞兽头。器身饰有饕餮纹、夔龙纹等。
【1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云雷纹大铜鼓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春秋战国时期。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青铜复合质,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有细微缺口。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此剑之主应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19】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 唐代石刻胡旋舞木门









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高35cm、宽24.5cm、腑深20cm。器身四周均饰鸟形突棱,其间饰卷身夔纹。此罍有盔形盖,肩腹间饰立体象头双耳,腹下饰一兽形小耳,肩上饰夔纹。造型大方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5】贵州省博物馆 | 东汉铜车马


牛虎铜案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滇族古墓群第24号墓。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27】西藏博物馆| 双体陶罐
陶质朱墨彩绘双体罐,距今约4000-5000年,出土于藏昌都卡若遗址。高19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造型由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连接而成,形似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有带孔器钮。双体纹饰不同,一体为双勾三角折线纹,另一体为双勾菱形纹,并施以朱、墨两色彩绘。整体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
【28】台北故宫博物院 | 东坡肉石

三羊尊,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80后,出生广东雷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会员
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书法雷州》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