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大盘点,一窥中华瑰宝之美

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大盘点,一窥中华瑰宝之美"/

中国各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各有特色,以下是一些省份及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盘点:
### 北京市 - "中国国家博物馆":战国铜敦、西汉长信宫灯、商代司母戊鼎 -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簪花仕女图
### 河北省 - "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龙凤虎纹铜方案、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镶嵌狩猎纹壶
### 山东省 - "山东博物馆":商代四羊方尊、战国铜马车、东周青铜器
### 浙江省 - "浙江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战国水晶杯、东汉画像石
### 河南省 - "河南博物院":商代青铜方鼎、春秋莲鹤方壶、战国编钟
### 湖北省 - "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铜马、战国铜尊
### 湖南省 -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战国铜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 广东省 - "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猪、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编钟、东汉石狮
### 四川省 - "四川博物院":战国铜罍、东汉石棺、宋代瓷器

相关内容:

北京故宫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一说528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首都博物馆

西周伯矩鬲

西周伯矩鬲,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251号墓地出土。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不加地纹,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是西周青铜礼器中较为少见的鬲,确定了北京超过三千年的建城史。



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主要展现了秦陇山川在雪后初晴之时的磅礴气象,是“宋画中无上神品”,目前大陆仅存一件。




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灯采用分铸法制作而成,由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六部分组成,可以任意拆卸,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




河北博物院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山西博物院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1902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晋侯墓出土。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的重器,晋国建业兴邦的见证,代表800年晋及三晋历史的源头,也象征着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




内蒙古博物院

匈奴王冠

匈奴王冠,战国时期文物,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金冠用纯黄金打造,重约1400克,分上下两部分。




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传唐代周昉创作。古代仕女画的标杆,尽数呈现了唐代时髦女性的穿搭要领,描绘了五位簪花仕女与一名执扇侍女的闲适生活,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反映了贵族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辽宁省博物馆

玉猪龙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15.7厘米, 宽10.4厘米 厚4.3厘米。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吉林省博物院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北宋苏轼撰并书。此卷是苏轼白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为《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合卷,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




黑龙江省博物馆

金代铜坐龙

金代铜坐龙,196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这件珍贵的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铜龙为黄铜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上海博物馆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为西周晚期青铜器,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该组编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皆为甬钟。共刻铭文355字,铭文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事件。西周青铜钟铭文以利器刻錾,此为首例。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大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器壁厚实,形制雄伟,口沿下饰三组变形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宽大波曲纹,婉转流畅。器腹内壁铸长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膳夫克用美辞颂扬文祖师华父辅协周室的功绩,第二段记录克任膳夫以来受孝王的赏赐。




南京博物院

金兽


金兽,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汉,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




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

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七十九岁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三年而成。此卷为画卷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安徽博物院

铸客大鼎

铸客大鼎,战国时期文物,出土于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圆口,鼓腹,双耳,三蹄足,鼓腹上一周突起的圆箍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细节处彰显了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




福建省博物馆

云纹青铜大铙

云纹青铜大铙,西周时期乐器,1978年建瓯市小桥乡阳泽村村民在黄窠山耕作时意外发现。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中较大型厚重的一件,重达100.35公斤。




江西省博物馆

伏鸟双尾青铜虎

伏鸟双尾青铜虎,大洋洲商代墓文物精品,目前存世最大的先秦时期青铜虎,有“虎王”之誉,造型栩栩如生,纹饰繁缛富丽,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长江中游商代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山东博物馆

蛋壳黑陶高柄杯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400年-3800年)文物,1973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器形超轻薄、年代超久远,是已出土蛋壳黑陶杯中最精美的一件,器壁厚度不到1毫米,杯口最薄处仅0.2毫米,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典型代表。




山东博物馆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出土。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造型生动美观,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春秋时期文物,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通体饰有细腻的云纹,纹饰繁复而规整,体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是目前所见体量最大、纹饰最为繁复精美的铜禁,也是最早的一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禁类器物。




河南博物院

春秋莲鹤方壶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博物馆在新时代中的角色与使命。这一主题不仅关注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还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创新和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中国战国早期的重要文物,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编钟群,这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悬挂,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和音乐科技的高度成就。




湖南博物院

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属于西汉早期的服饰,这件单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轻薄如蝉翼,是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广东省博物馆

西周铜盉

西周铜盉,西周青铜器。1974年10月出土于信宜县松香厂基建工地。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盉身似鬲,长流有盖。流嘴和盖钮饰以瑞兽头。器身饰有饕餮纹、夔龙纹等。




广东省博物馆

金漆木雕大神龛


金漆木雕大神龛,清时期文物。精工细作、气派非凡、规模宏大,高达3.28米,目前所见传世最高大、最精美的神龛之一,内容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是潮汕地区传统木雕艺术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羽纹铜凤灯

羽纹铜凤灯,1971年广西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出土。形作凤鸟,顾首回望,有雌雄一对被称为“凤凰灯”,是一件非常环保的灯具,工匠将环保理念运用在了灯具的设计制作当中。




海南省博物馆

“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越王亓(qí)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战国时期文物。这把剑通长65.2厘米,青铜复合质,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有细微缺口,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乌杨汉阙

乌杨汉阙,东汉时期的石质建筑构件,属于祠庙或陵墓前的装饰性建筑物。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作为重庆和川东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双主阙、双子阙均保留下来的石阙,阙身雕刻丰富,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三羊尊

三羊尊,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四川博物院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西周时期文物,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窖藏出土。直口,方唇,双耳,圈足,罍通体以雷纹为地,盔形盖,盖上饰四道鸟形扉棱,扉棱之间饰卷身夔纹,扉棱恰成夔龙的长鼻。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面具

青铜面具,是三星堆遗址2021年出土的文物。这件青铜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贵州省博物馆

东汉铜车马


东汉铜车马,1975年在贵州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东汉铜车马(轺车),以其体量之大,冠绝贵州全省,可以说是贵州的“青铜之冠”,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比较罕见的汉代大型铜车马。




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宋时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利,立于莲座之上。




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滇族古墓群第24号墓。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时期文物,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材料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兵马俑反映秦始皇征战六国,取得天下统一的军事场景,形态逼真的陶俑、威武严整的军阵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兵马俑的雕塑艺术精美,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




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

铜奔马,东汉时期文物,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矫健的身姿正凌空疾驰,昂首嘶鸣,长尾如飘,它三蹄腾空,一足下踏飞鸟之背,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




青海省博物馆

鸾凤铜熏炉盖

鸾凤铜熏炉盖,汉时期文物,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出土。这件汉代鸾凤铜熏炉盖呈半球状,穹顶上以镂空工艺錾刻对称的柿蒂形图案,半球周身镂雕了四组对称的、内容相同的双圈十字纹间花瓣纹图案。




青海省博物馆

铜鎏金观音造像

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传说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该器物铜质鎏金,弥勒佛站立在莲花座上,姿态呈“S”形,饰物繁琐华丽,身姿婀娜,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佛像双脚前座錾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汉藏文字款,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西夏时期文物。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形象逼真,个体硕大,是西夏金属工艺品的杰出代表,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西藏博物馆

贝叶经八千颂


贝叶经八千颂,8世纪文物,亲教师释迦塞纳等译。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西藏博物馆

双体陶罐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距今有五千到四千年的历史。造型由两个体和一个口组成,而且还有穿绳的一些小孔,整体造型非常饱满。据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当时氏族或者是部落进行祭祀活动使用的一种盛酒礼器。它也反映了卡若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而且也是西藏史前文化的一件代表和点睛之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晋时期文物。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带有“中国”字样的织锦文物,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这幅唐代绢画,它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汉代中原多地墓室和宗族祠堂的供奉物中多刻画伏羲女娲图。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和巴达木古墓群中也出土有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绢麻画,时代为魏晋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其中,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汉人的形象,另外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也更加说明新疆与祖国内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台北故宫博物馆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由翠玉所琢碾出白菜形状的清代文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三宝之一,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该文物菜身洁白与叶子翠绿,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翠玉白菜原是紫禁城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因此有人推测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来源:Zoe的生活分享录

发布于 2025-07-11 08:16
收藏
1
上一篇:32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大盘点,探寻中国地域文化的瑰宝 下一篇:全国八大顶级博物馆镇馆之宝大比拼,谁将代表家乡荣耀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