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揭秘其成为冬季候鸟天堂的奥秘

鄱阳湖,揭秘其成为冬季候鸟天堂的奥秘"/

鄱阳湖之所以成为冬季候鸟的家园,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地理位置":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2. "丰富的湿地资源":鄱阳湖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湖泊、河滩、草滩、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3. "食物充足":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都是候鸟的重要食物。
4. "气候条件":鄱阳湖冬季气候温和,有利于候鸟度过寒冷的冬季。同时,湖泊的湿地环境有助于调节气温,为候鸟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
5. "保护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加大了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为候鸟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6. "生物多样性":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多种鸟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等,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综上所述,鄱阳湖之所以成为冬季候鸟的家园,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湿地资源、充足的食物来源、适宜的

相关内容:

作者: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壮观场景,也展现出鄱阳湖作为冬季候鸟家园的美丽画卷。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共记录到鸟类20目76科235属462种,占我国1445种鸟类的31.97%。2021年新年伊始,根据江西省对鄱阳湖越冬水鸟开展的全湖调查,共监测到越冬水鸟68种,数量达68万余只。

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种类之多也为国内外罕见。相关监测显示:约有4000只白鹤和超过3万只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候鸟种群;此外,占全世界80%的东方白鹳也在此越冬。白鹤、鸿雁、东方白鹳、小天鹅、白琵鹭等18种水鸟均超过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的物种有23种。其中,白鹤、青头潜鸭、勺嘴鹬属于极危等级(CR);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大杓鹬、小青脚鹬和大滨鹬属于濒危等级(EN);小白额雁、鸿雁、白头鹤、白枕鹤等13种属于易危等级(VU)。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与长江的天然联系成为湿地发育的重要水文环境,而丰枯季的水文节律则造就出多样化的生境,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环境。

在南昌高新区五星垦殖场白鹤小镇湿地中栖息的白鹤。王榄华摄/光明图片

鄱阳湖存在着明显的洪、枯水期水位变化:每年4月至9月为汛期,湖水水位上涨,中高水位持续;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迅速下降,呈现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点。在枯水期,随着水位下降,水落滩出,形成广阔的洲滩和独立的碟形湖。等到10月至11月份,大批越冬候鸟陆续到达,在主湖区、洲滩和碟形湖栖息,次年3月再陆续离开。年复一年的丰枯水文节律变化,直接驱动了鄱阳湖湿地的植物生长、鱼类繁育与候鸟栖息,可谓“恰逢其时”。

鄱阳湖湿地面积大,拥有丰富的植物、鱼类与底栖生物,可为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食物保障。例如,白鹤、鸿雁等在越冬地首选的食物是苦草块茎,会在湖水退去的泥滩中掘取块茎;东方白鹳是杂食动物,以鲫鱼、泥鳅等鱼类为主要食物,也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纲动物和昆虫等;反嘴鹬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浅水区通过长而上翘的嘴在底泥表面左右来回扫动觅食。

碟形湖是指鄱阳湖湖盆区内枯水季节显露于洲滩之中的季节性子湖泊。鄱阳湖有碟形湖102个,总面积800多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总面积的20%以上。其中,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拥有9个和38个碟形湖。碟形湖湖底平坦,高程分布多在12米至15米之间。当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降到16米时(吴淞高程),碟形湖渐次与主湖区分离,形成孤立的水域,适宜的水深、透光和温度为沉水植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长期以来,为了捕捞鱼类,鄱阳湖区形成了“堑秋湖”的渔业作业方式。每年10月左右,待与主湖区分离以后,碟形湖开始放水,到12月底至次年春节期间逐渐放干,便可收获湖中的野生鱼并上市销售。这种独特的水位调度方式使碟形湖洲滩渐次露出,苔草陆续萌发、生长,为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等草食性水鸟提供了鲜嫩的食物;与此同时,不断下移的水边线为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提供了丰富的可食用植物块茎、鱼类和底栖生物——可以说,碟形湖水位调度方式是越冬候鸟的“红利”。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堑秋湖”的作业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碟形湖这种水位调度方式仍应通过合理途径和科学方式继续保持。

近年来,江西省开展了一系列候鸟保护行动。2019年,开展省鸟评选活动,举办鄱阳湖首届国际观鸟周活动,创建九江吴城国际候鸟小镇等。2020年,鄱阳湖实施为期10年的禁捕,并在南昌高新区五星垦殖场打造白鹤小镇等。此外,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民间环保组织和公众也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监测、鸟类调查巡护、栖息地修复、自然教育等活动,大家共同为创建鄱阳湖候鸟家园“保驾护航”。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鄱阳湖湿地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湿地植被每年提前20天至30天萌发。10月下旬以后,越冬植食性雁类陆续到达鄱阳湖,此时许多苔草已不适合雁类取食。此外,沉水植被的分布范围也因常年水体面积萎缩而减少,且受夏季最高水位等影响而极不稳定。例如,2020年夏季高水位和冬季低水位均对越冬候鸟产生不利影响。其中,2020年7月,鄱阳湖发生超历史大洪水并持续在高水位运行,大大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影响到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碟形湖中的苦草等沉水植物块茎分布密度低,上千只白鹤只好到南昌五星垦殖场的藕田中觅食。2020年11月后,鄱阳湖水位迅速下降,仅10天便从12米下降到10米,进入长时间的低枯水期,再加上碟形湖未能有效科学调度,可供候鸟觅食的有效栖息地面积大为减少,在湖区周边水稻田觅食的鹤类、雁类等水鸟数量明显多于往年。

由以上叙述可见,作为冬季候鸟家园,鄱阳湖需要也值得我们去精心呵护。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6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于 2025-07-08 20:01
收藏
1
上一篇: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持续“缩水”,湖区全力抗旱应对挑战 下一篇: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持续“缩水”,湖区全力抗旱应对干旱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