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生态园
以踏秋的形式过重阳节,而且是受组织,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
几天前我接到宝应作协的一条短信,内容是10月25日重阳节作协组织去宝应生态园采风,问我是否参加?我将日历一翻,这天正是周日,太好不过,于是欣然回复两个字“好的”。
宝应生态园,虽说是宝应的著名景点,但我却好几年没去了,几年里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心里好期待,更因为宝应作协能将我这个文学作品产量很低的“轻量级人物”忝列名单之中倍感荣幸。

早上8点钟从指定地点同一上车出发,看得出大家的兴致都很高,没有一个迟到的,坐上车,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布”着各自认为的最有价值的“新闻”,连一些平时好像没见过的生面孔也毫无怯场的加入到点评之中。就这样,不搁功夫,就到了景区的门口。
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因为这里有一块景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石,仔细一瞧,煞是惊讶,原来我们口中叫惯了的宝应生态园又升级啦!全称为“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竖排两列镂空红字,近三米高,耀眼醒目。集体合影后,大家纷纷上前拍摄单人照。现在正是暮秋时节,早上冷,寒气重,大多数人穿的比较多,然而却有一人衣着简洁,气质儒雅,风度翩翩,1米75的个子,不胖不瘦,头发乌黑,面色红润,五官齐整,身材挺拔,外着黑色皮草风衣,敞着衣扣,露出上半身蔚蓝色衬衫,神采奕奕,气宇轩昂,言谈举止,掷地有声。我旁边的文友悄悄告诉我,他就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宝应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范敬贵先生,因为他做过某公司老总,现在还兼着另一公司老总,所以,大家习惯的称他为“范总”,他已经出版了27本书,我说,是的是的,我也知晓,范总一直是我膜拜仰视的偶像呢!

忽然大家静了下来,只听见工作人员介绍说: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一万亩,目前,已经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这里拥有3000亩森林,湖面约有4500亩,湖心有一小岛,根据民间传说得名为“白鹿岛”。这里风光秀丽,拥有水、岛、林、鸟四大天然要素,会带给你水、绿、野、趣四大感受,这里水中生长着荷、菱、萍、茭白、香蒲、葫芦,湖中游弋着鲤鱼、草鱼、鲶鱼、大银鱼、虾、黄鳝、大闸蟹;天上飞着白鹭、翠鸟、绿头鸭、灰喜鹊、布谷鸟、银鸡等珍稀鸟类。此外,我们还为游客提供了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区、采摘区、捕捞区等多项参与性活动,可以说这里是一个集观光休闲、民俗采风、商务洽谈、野营拓展、学生军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听完简介,我们一行便沿着景区的主干道前行,只见路两边是整整齐齐、郁郁葱葱、浓密适中的水杉林,每根均有20多米高,像是经过专门挑选的仪仗队士兵,排着整齐划一的队形,随时恭候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走了大约十几米,我们遇到一个特殊的门,是用巨幅喷绘做成的,图案是绿色的水杉,林木茂盛,绿荫遍布,上面的字尤为显眼,门头上是“扬州第一森林大氧吧”,门两侧是“吸氧洗肺”“畅享健康”,此时,我想起刚才工作人员的介绍,感到真是果不其然。这里众多的林木品种中水杉林就占2000多亩,共3万多株,还有着苏中地区“第一水杉林”的美誉呢!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前面道路两侧的水杉树上,有若干膏药大小的黑色方块,紧贴在每根杉树的大约离地1至2米的位置上。“是不是病虫害呀?”我情不自禁地问起了旁边的陆先生,他告诉我说:“这是名贵中草药石斛,可以寄生在水杉上生长。”我好奇地走上前去仔细观察,原来,树上缝的是很多小黑袋子,有的袋子里还栽有几棵小草。

陆先生继续介绍说:“这些袋子里的植物名叫铁皮石斛,可别小看这些口袋,它们都是特制的,可保湿,透气性又好,是专门用来栽培铁皮石斛的。铁皮石斛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湿度大、气温凉爽、光照少、水质好、空气质量好,缺少其中一个因素,都长不好。”走在身后的陈女士补充说:“铁皮石斛原产地在云、贵、川等亚热带地区的悬崖峭壁背阴处的石缝里,根不入土,终年饱受云雾雨露的滋养,它需要的生长环境,正好水杉林也能提供。因为树木多,夏季林下非常凉爽,冬季也不会太冷。即使是冬季下雪,但宝应气温也不会像北方那样非常低,铁皮石斛能经受得了。”陆先生又说:“这里选择了50亩大约1000多棵水杉树栽种了铁皮石斛,每一棵树上大概有130株的铁皮石斛,算下来有近20万株铁皮石斛。铁皮石斛的花、茎、叶、根都可入药。一般而言,栽种后第二年就可开花”。听着他俩的介绍,我霎时明白,这么多水杉树上栽种铁皮石斛,看上去既非常壮观,而且对游客来说,又很新奇,科普效果好。对种植者而言,还能增加巨额的经济效益。同时,我暗地里佩服他俩懂得真多,心想跟着他们走,跟对了。
“书法家,你们几位别走岔了,注意从这条小路向西”,正沉浸在谈话中的我,忽然被范总“叫醒”,我随即应答道:“好的好的”。范总是我们今天采风的领头雁,他喜欢用“书法家”指代我的名字。我不好意思,他却“反驳”我说,你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吗?有啥错的?我只好嘻嘻一笑,“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向西的小道是一条人很少走的小路,因为砖石路面上的青苔较多。其中有一段路周围大片的野草上洒满了像白石灰一样的东西,“这是什么?”我又好奇地问陆先生,他说:“这是白鹭的鸟粪,白鹭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所以你现在看不到林中的白鹭”,走着走着,这白色的鸟粪忽然没有了,好生奇怪?只见陈女士道:“鸟儿会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排便,也不是随便到处排的。”此时,我联想到家里养的宠物小狗,它的排便习惯好像也是如此,的确,动物其实都是有灵性的呀!
不一会儿,似乎感觉走到了我较为熟悉的地方,回忆了一下,不错,因为几年前,陪学生军训来过,曾经在休息的当儿,我和几位老师逛过此处,但现在如果让我当导游还是不能胜任,最熟悉这儿的要数某社区的王书记了,他们社区活动多,作为组织者之一的他,每年能来几回呢!我们一致推他当导游,他不负众望将我们带到跑马场、游乐场等处观光一番,文友中好几人自告奋勇体验了跑马的感觉,以及走钢丝桥、波浪桥、索道桥、网圈桥的滋味。玩者其乐陶陶,观者有说有笑,尤其是文友刘诗人的俏皮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就是白鹿岛瞭望台和游船码头了。你可知道,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又名白鹿岛生态旅游区吗?因为从未目睹过她的真容,所以这个名称以及美丽的传说一直让我遐想不已。当范总提出带大家看一下时,我产生了莫名的兴奋,此处设计也很巧妙,瞭望台是通往游船码头的必经之处,瞭望台犹如观景台,台高约5米,站在上面,向西望去,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风帆点点,湖中那一块小岛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蓝色的湖水之中,显得那样楚楚动人。陆先生说,此岛民间称为白鹿岛,方圆几十里,形似一只奔腾的鹿。芦苇花开的季节,岛上芦苇密密匝匝,茫茫一片,如果鸟瞰,就象一只在湖中跳跃的白鹿。所以白鹿的传说更为小岛增添了神奇色彩!再放眼向西北方向望去,又一个令人震撼的画面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白色的“巨龙”远远地凌驾于湖面之上,“那是什么桥?这么长呀?”真有那古文中所写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感觉!

范总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新331国道宝应通往金湖的宝应湖大桥,是我们大宝应境内兴建的五座大桥中最大最长最宽的一座大桥,目前,金湖县负责兴建的部分还没有建好,一旦通车,宝应到南京的车程将会缩短一个多小时。听了范总的一席话,大家深感宝应交通的跨越式发展,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最后,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未来得及乘船游览,但大家依旧兴致勃勃,争相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取景拍照留着纪念,张秘书拿出书僮读书会和作协事前准备好的会标带领大家合影留念。
活动结束时,范总还向我赠送了两本书,一本是县作协上次组织采风的优秀作品集《关注大交通,感受新发展》,一本是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追光》。抚摸着两本新书,我感慨万千,正因为范总上次我参加交通主题的采风活动,我才将心里的真实感受构思成一篇散文和一首诗歌,在《学习强国》征稿“我与高铁的故事”时,我带着碰一碰的心理投稿,结果被双双采用,真是喜出望外。我隐约地感到,范总身上也有一束照亮我的光,我要向他学习,参加他组织的活动就是我学习的机会,一如今天的重阳节踏秋生态园,不但观光了、健身了、充实了,还从他和许多文友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长了见识、拓了视野、提了境界。
今年重阳节,踏秋生态园,真的不虚此行!

作者:陈春,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青荷》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