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轰动物理学界的「μ子异常」,凉了。美国费米实验室公布的最新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在2021年,研究人员发现μ子的磁性超出理论预测0.1%,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笼上一朵阴云。但他们的「最终」测试结果指出,并未发现新的显著偏差。也就是说,一切仍与标准模型相符,此前被认为可能颠覆粒子物理学的「异常」并不成立。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μ子g-2异常
我们还是先回到事情的起点:什么是μ子异常?μ子是一种带电轻子,与电子性质相似,但质量约为电子的207倍。μ子的磁矩反映了它在磁场中的行为,可以用一个无量纲参数g来描述:g=2+aμ。其中,aμ是μ子磁矩的反常值。在标准模型中,理论计算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测这个值,而如果实验测得的值与理论不符,就可能暗示着新物理现象。换句话说,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就被颠覆了,必须改写标准模型,引入新的粒子。怀疑的种子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1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最早嗅到了异常。他们实验测得的aμ值为116592089(63)×10^-11,而标准模型理论预测值为116591810(43)×10^-11。两者之间的偏差为3.7σ——还不到能用来宣布重大发现的5σ,但已经足以激起物理学家们的好奇心。在2013年,物理学家们费尽心思把实验装置从BNL运到了费米实验室,以便在实验中采用更强大的μ子源。就是这个大家伙,一个直径15米的超导磁环:

理论预测出问题了
同样是在2021年,在费米实验室3.7σ的实验结果出炉后,布达佩斯-马赛-乌普塔尔(BMW)合作组率先考虑到了理论计算的误差值。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μ子反常磁矩的方法:基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attice QCD)的计算方法。传统方法依赖于实验测量(如电子-正电子对湮灭数据)来计算强子真空极化对反常值的贡献。而格点QCD则直接从理论基础出发,避免了对实验数据的依赖,消除了理论计算中面临的主要误差来源。

疑云仍未完全消散
那么,现在就能完全断言「μ子异常」并不存在了吗?物理学家们的说法是,理论研究仍在进行中,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最终确定。
参考链接:无论是否存在异常,我们都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自然的新知识。
能发现异常当然最好,但如果什么也没有,那我们也知道了要到其他更有可能的方向上发现新物理。
https://arxiv.org/abs/2506.03069
https://arxiv.org/abs/2505.21476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blockbuster-muon-anomaly-may-have-just-disappeared/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号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