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物理疑云终散,“μ子异常”最新实验证实,标准粒子模型稳固如初

20年物理疑云终散,“μ子异常”最新实验证实,标准粒子模型稳固如初"/

2020年,关于“μ子异常”的物理疑云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澄清。最新的实验结果显示,μ子(μ子是一种轻子,类似于电子但质量更大)的衰变数据与标准粒子模型(也称为标准模型)的预测相符,没有发现显著的偏差。
这一发现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因为它意味着标准粒子模型在描述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方面仍然是非常可靠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1. "μ子异常":μ子异常是指实验观察到的μ子衰变过程中,某些物理量(如μ子的电偶极矩)与标准模型预测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曾经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暗示了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现象。
2. "最新实验":最新的实验可能是由多个国际合作团队进行的,如费米实验室的Mu2e实验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HCb实验。这些实验通过精确测量μ子的衰变过程,试图捕捉到任何与标准模型不符的迹象。
3. "结果分析":实验团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排除了系统误差和统计误差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显示,μ子的衰变特性与标准模型的预测非常接近,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异常。
4. "标准粒子模型":标准模型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为成功的理论。它包括12种基本粒子(6

相关内容:

一度轰动物理学界的「μ子异常」,凉了。

美国费米实验室公布的最新实验结果显示:

尽管在2021年,研究人员发现μ子的磁性超出理论预测0.1%,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笼上一朵阴云。

但他们的「最终」测试结果指出,并未发现新的显著偏差

也就是说,一切仍与标准模型相符,此前被认为可能颠覆粒子物理学的「异常」并不成立

所谓标准模型,是解释夸克、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模型。在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之后,标准模型预言的所有粒子都已被发现。

理论成功归成功,物理学家们却从未停止对「权威」的挑战——毕竟,在标准模型下,一些普遍存在的开放性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暗物质。

在这种背景之下,打从2001年就漂浮起的「μ子异常」疑云,对于物理学界而言无疑充满了诱惑。

但现在,围绕于此的好奇和质疑,可能都要烟消云散了。

μ子g-2异常

我们还是先回到事情的起点:什么是μ子异常?

μ子是一种带电轻子,与电子性质相似,但质量约为电子的207倍。

μ子的磁矩反映了它在磁场中的行为,可以用一个无量纲参数g来描述:g=2+aμ。

其中,aμ是μ子磁矩的反常值。

在标准模型中,理论计算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测这个值,而如果实验测得的值与理论不符,就可能暗示着新物理现象

换句话说,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就被颠覆了,必须改写标准模型,引入新的粒子。

怀疑的种子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1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最早嗅到了异常。

他们实验测得的aμ值为116592089(63)×10^-11,而标准模型理论预测值为116591810(43)×10^-11。两者之间的偏差为3.7σ——

还不到能用来宣布重大发现的5σ,但已经足以激起物理学家们的好奇心。

在2013年,物理学家们费尽心思把实验装置从BNL运到了费米实验室,以便在实验中采用更强大的μ子源。

就是这个大家伙,一个直径15米的超导磁环:

2017年,计算μ子的g因子与2的差值的Muon g-2合作项目开启。2021年,更令人激动的结果出现了:

费米实验室的初步结果与BNL结果一致,并且偏差进一步扩大到了4.2σ

但,桥豆麻袋……理论物理学家们发现,这事儿不对啊!

理论预测出问题了

同样是在2021年,在费米实验室3.7σ的实验结果出炉后,布达佩斯-马赛-乌普塔尔(BMW)合作组率先考虑到了理论计算的误差值

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μ子反常磁矩的方法:基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attice QCD)的计算方法。

传统方法依赖于实验测量(如电子-正电子对湮灭数据)来计算强子真空极化对反常值的贡献。

而格点QCD则直接从理论基础出发,避免了对实验数据的依赖,消除了理论计算中面临的主要误差来源。

好家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BMW发现,新的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预测均不一致,相反,跟Muon g-2测到的实验值是对得上的

也就是说,如果BMW的结果是正确的,那理论和实验之间本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分歧,闹了半天,μ子异常就是个乌龙……

在此之后,格点QCD方法迅速流行了起来,并得到了多种形式的改进。

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2023年,俄罗斯的CMD-3项目,还基于传统数据驱动的方法,得到了跟BMW和费米实验室实验值一致的结果。

另一边,费米实验室也在继续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2023年,费米实验室进一步将实验结果的精度提高了1倍,

而现在,最终测量结果的精度来到了127亿分之一——相当于用测量一粒向日葵种子的精度来称量一头野牛的重量。

同时,今年5月份,「Muon g-2理论倡议」合作组的最新理论计算结果也显示:标准模型和实验之间不存在矛盾,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到十亿分之一。

疑云仍未完全消散

那么,现在就能完全断言「μ子异常」并不存在了吗?

物理学家们的说法是,理论研究仍在进行中,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最终确定。

标准模型再次在风暴中立住阵脚,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于μ子的探索会停下脚步。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Muon g-2项目成员许金祥就透露,目前费米实验室正在研究如何重新利用实验中使用的μ子「储存环」和磁铁,来探索更多未知。

无论是否存在异常,我们都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自然的新知识。

能发现异常当然最好,但如果什么也没有,那我们也知道了要到其他更有可能的方向上发现新物理。

参考链接:

https://arxiv.org/abs/2506.03069

https://arxiv.org/abs/2505.21476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blockbuster-muon-anomaly-may-have-just-disappeare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关注前沿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于 2025-07-08 01:4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福州话魅力,告诉你它有多厉害! 下一篇:20年物理之谜终解,μ子异常实验证实无显著偏差,科学界迎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