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揭秘绥靖公署——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机构

小知识,揭秘绥靖公署——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机构"/

绥靖公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军事机构,成立于1938年。它是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设立的一个负责处理战时军事行政和后勤保障的机构。绥靖公署的主要职责包括:
1. 统一战时军事行政,协调各战区的军事行动。 2. 管理战区的后勤供应,包括兵员、物资、装备等。 3. 负责战区的军事动员和兵员补充。 4. 协调战区与地方的关系,保障战区的稳定。
绥靖公署的设立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的爆发,加强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提高军事指挥效率。随着战争的进行,绥靖公署的职能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绥靖公署逐渐被撤销。

相关内容:

绥靖一词有“安定、安抚”的意思。1930年,国民政府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将全国划为若干绥靖区,在绥靖区中心城市设立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区内军事和控制区内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全国共设绥靖公署十余处。绥靖公署设主任一人,一般为上将军官,由国民政府特任,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受军政部部长和参谋总长指挥。根据规定,绥靖区内部队、地方县政府及水陆公安警察,保安队和民团,绥靖主任可随时指挥调动。绥靖公署内设参谋长和参谋、经理、军法等处,承绥靖主任指挥,分管各项事务。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龙云,任期1936年8月—1945年7月;副主任吴鼎昌;参谋长王天呜。1945年7月被裁撤。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

题头图为滇黔绥靖公署任命沈世通为“民众自卫预备队军第三十一支队支队长”的任命书。

发布于 2025-07-07 17:13
收藏
1
上一篇:海航旗下首都航空,引领航空新篇章 下一篇:揭秘40年代,绥靖公署的实际权力与所属机构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