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太古集团,200年辉煌历程中的商业活力之谜

历史悠久的太古集团,200年辉煌历程中的商业活力之谜"/

太古集团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能够保持商业活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多元化经营":太古集团涉足多个行业,包括地产、港口、航空、零售和食品等。这种多元化有助于分散风险,同时也能够抓住不同市场的增长机会。
2. "全球化布局":太古集团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这有助于其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为集团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稳健的财务管理":太古集团注重财务稳健,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这使得集团在面对经济波动时能够更加从容。
4. "创新驱动":太古集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在航空领域,太古集团通过引进先进的飞机和提升服务质量来保持竞争力。
5. "人才战略":太古集团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为集团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6. "社会责任":太古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和员工福利,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7. "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各种挑战和变化,太古集团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8. "持续的投资":太古集团在研发、基础设施和新技术等方面持续投资,以确保集团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相关内容: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低调财团,在中国仅收租金,年超百亿

在我国,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除了那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古典建筑以外,往往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地标就是那些商业综合体,最然我国自己的本土地产商这些年发展得不错,但是往往也都缺乏一些特点和底蕴,因此在北京、成都、广州、上海等城市,商业地标性建筑的往往都指向同一个品牌——太古

太古里、太古汇等等这些名字或许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过在很多人印象中或许把这个极具中文名称意义的商业体当成是我国本土地产商,但实际上人家太古其实是一家英国的百年企业,而这家企业的在中国的地界上收租金每年都能收100多亿人民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著名的百年企业,太古集团

起源于羊毛贸易的太古

“太古”这个名字实际上是近代才有的,和其他全球百年企业一样,最初的太古也是从一家小商小贩做起来的

约翰施怀雅是太古集团最初的创始人,这个200年前来自英国约克郡的商人最初从事的羊毛贸易(羊毛贸易商的后代),如果不是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后美洲新大陆的强势崛起,约翰施怀雅或许一辈子都在英国从事着传统的羊毛贸易。

1790-1800年的那个时代,随着各国殖民者对于北美洲的开拓,大量的廉价棉花从美洲地界流入欧洲市场,英国传统的羊毛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此前以此为生的贸易商人在面对廉价商品冲击时只能无奈宣布破产,约翰施怀雅的祖父和自己的老爹也步入了当时破产的序列里,因此约翰施怀雅在成年后不得不从事其他领域的开拓以求得谋生和赚钱之路

时间来到1816年,这一年约翰施怀雅已经23岁了,正值青春年少的他正是事业开拓的年纪。靠着自己商贾世家的资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约翰施怀雅在父辈的帮助下在英国利物浦开了一个小型的纺织厂,从事纺织品商品贸易。相对于此前的原料商,这种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制造商显然利润更高,因此这家纺织厂在西印度群岛、北美洲的美国的进口贸易中赚得了不少的利润生意愈发兴隆,直至1831年,他们将纺织厂所属的公司正式更名为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到处现在太古集团在英国的总部用的还是这个名字。

1847年,约翰施怀雅的两个儿子约翰萨缪尔施怀雅和威廉哈德逊施怀雅接手了约翰施怀雅去世以后的家族产业,在这两个儿子当中,萨缪尔是最具商业天赋的一个,虽然当时年仅22岁,但或许是长期在商贾家族的生活让他具备了超强的商业思维,接手没几年的功夫就把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的生意从简单的纺织品贸易做成了国际化的生意,除了英国的大本营以外,还在美国和澳洲都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

此时的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业务尚未来到位于东亚的中国大地上,远东贸易最多也只做了印度而已。但1861年美国的南北内战爆发,约翰施怀雅父子公司在美国的贸易再次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因此萨缪尔九八商业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大地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把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给轰开了,因此此时长江航道成为了西方在中国通商的唯一一条通道,敏锐的萨缪尔自然是看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前景

说来也巧,正在萨缪尔思考如何才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在长江进行航运时,一位来自英国利物浦的造船工程师阿尔弗雷德霍特非萨缪尔送上一款全新设计的新型汽船,这种汽船相较于此前笨重的蒸汽机船不仅航速更快并且能耗更少,于是萨缪尔兄弟俩一眼就相中了这种汽船,果断投资了霍特的蓝烟囱轮船公司,并开始用这种汽船在长江航运和远洋贸易中赚的盆满钵满。

此事之后,施怀雅兄弟在已经赚得大量财富的基础上频频投资出手,在我国上海收购了当时差不多马上就要破产的布鲁尔洋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巴特菲尔德与施怀雅公司,中文名翻译过来就是“太古洋行”

准确来说,巴特菲尔德与施怀雅公司的直译并不能叫“太古”,而关于“太古”名字的由来说起来也是一段趣闻——当年萨缪尔在中国做生意的时候就想着要起一个中文名字才能接地气,更容易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记住这个名字,于是萨缪尔从中国老百姓过年贴在门上的“大吉”两个字中获得了灵感,他认为既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贴这俩字那么“大吉”在中国一定很受欢迎,于是就决定用“大吉”作为巴特菲尔德与施怀雅公司的中文名。只是没想到的是,刻字师傅的失误把“大吉”写成了“太古”,这要怎么办呢?聪明如萨缪尔并没有执着于“大吉”两个字,而是将错就错的就用“太古”两个字,并且太古这个名字也能代表历史悠久传承悠远的意境,因此“太古”就是这么来的。

到1870年的时候,太古集团从上海辐射到了香港,由于当时的香港正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有着英国北京的太古洋行在香港发展的顺风顺水,很快就占据了像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位置,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太古的主要业务地都在香港

虽然业务形态是如此,但萨缪尔并没有目光局限在香港地区,他始终认为未来世界里中国一定会是自己的家族产业最重要的拓展地,并且太古集团不能一直都呆在香港,因为塞缪尔在去世之前给自己的俩儿子嘱咐道,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去上海拓展太古集团的业务,因为只有在大上海,太古集团才有机会把业务做向全中国

而萨缪尔的后代也没有辜负家族前辈们的嘱托,在后来一个多世纪里面,不仅陈公公把业务拓展到了我国的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并且牢牢占据着香港四大洋行的位置。尽管在1980年以前,在香港和太古齐名的尚有怡和、和记、会德丰另外三家洋行,但是和记后来被襄阳地产大亨李嘉诚收购会德丰被包玉刚盘了下来怡和则是直接把注册地从香港迁出到了百慕大,只有太古集团到现在依旧是屹立不倒,并且还在稳步上升。

之所以太古集团能够始终屹立不倒,和他们一贯的商业风格和手段密不可分,对于很多商业集团来讲都喜欢追求“兵贵神速”,但是对于太古而言刚好恰恰相反。

慢工出细活且专注专一的太古集团

太古集团慢工出细活的风格并不是太古自封的,而是他们一贯的商业思维方式和行事手段被外界评定的。当香港四大洋行正是风生水起之时,外界对于四大洋行的评价各有千秋。

当时锋芒毕露兵锋最盛的是怡和,一直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的是和记,天天没事就喜欢搞内讧的是会德丰,而太古作为一家商业集团却显得极为保守,从来不会参与时下大热门的项目,永远都是埋着头好好的做事情。

这一点从当时香港如火如荼的房地产项目就能看出来,早在50年代香港的地产生意就已经开始兴起,但是太古集团却始终迟迟不加入赛道,一直到1972年才成立自己的地产公司太古地产,开始运作香港太古城的项目

从立项到投产至最终建成,太古城一共花了4年的时间,虽然加入赛道很晚并且建设很慢,但是太古城在1976年开盘以后,至1981年价格直接翻了六倍不止,最神奇的还不是当时的价格,而是直到现在香港太古城在已经又30多年楼龄的时候,它的价格依旧是能和周边一些新开发的新盘没什么两样,这在香港地产界里简直就是个奇迹

有的人说太古城之所以能有如此长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占据的区位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其实不然,如果只是占了地利太古城就绝对不可能30多年都弥旧恒新,而超强的配套设置和数一数二的高端物业服务才是太古城能够屹立30多年不掉价的核心原因。一些香港的分析师在长期研究太古地产后发现,太古地产做事向来不求快,而是把目光放得极为长远,在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要考察这个地段和这个项目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投入运营的时候直接按照长期项目去运作,所配备的设施和服务也是考虑到了周边环境和投资水平的提升而配置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初年我国内地房地产风生水起的时候,新世界、新鸿基等香港等香港地产商嗅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来到内地进行房地产投资建设,但是太古集团却迟迟按兵不动,一直到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的时候才到广州开发了第一个内地地产项目太古汇,而且建设周期极为长久,一直到10年后的2011才完成封顶投入商业使用。之所以用如此长的时间来运作一个商业项目,因为他们更在意的是项目的品质而非追求赚快钱赚热钱,这一点非常“太古”。

十分重视政商关系的太古集团

虽然在过去十年中,某一位时任太古集团的CEO在公开演讲时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并不需要遵循什么所谓的潜规则,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就能赚到钱。但实际上,这并非意味着太古集团不重视政商关系,甚至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其实一向是太古集团的传统。

当年萨谬尔在我国香港设立分行的时候,就找到了一味非常了解我国国情又精通英语的商人莫仕扬作为政商顾问,在莫仕扬的指导和建议下,只要是港府决定要做的事情或者要颁布的法令政策但凡不会严重伤害太古集团的利益,太古集团始终都是全力支持。这种政商关系的投入在后来太古集团涉足航空领域的时候得到了巨大的回报,让太古集团在航空领域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太古集团的许多高层,都曾在当时的港督和立法部门担任过要员的位置,这种内核关系的存在让太古集团在香港地区的发展后劲十足。哪怕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以后,在很多洋行和商家认为香港经济在内地政府的干预下一定会崩盘纷纷把注册地从香港迁出的时候,太古集团也始终相信香港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迁出自家的注册地,并且还连续两次以高价拍下了金钟域多利兵房两个地段,直接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向时任行政部门表达自己对香港的信心。

结语

关于太古集团的事迹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们无法一一给大家阐述,太古集团之所以能够传承200多年始终屹立不倒,打破我国“富不过三代”的传统,时至今日太古集团依旧保持着如初的活力和动力,他们的商业传奇至今还在延续,其“专注专一、眼光长远、慢工出细活”的特质非常值得我国很多商业大佬们学习。

发布于 2025-07-07 21:27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为什么现代商场热衷于命名“xx里”? 下一篇:世界旅游地图揽胜,探秘日本广岛县,领略历史与现代交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