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沪港通新进展,数字人民币法人“身份证”将全面推广助力跨境交易
涉沪港通、数字人民币的法人“身份证”是指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出的“法人电子营业执照”。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广,旨在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沪港通和数字人民币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推广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几个主要方面:
1. "提升市场透明度":法人电子营业执照作为一种新型身份认证方式,有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识别和信用管理,从而增强市场透明度。
2. "便利跨境交易":对于沪港通而言,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推广将有助于简化跨境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3. "推动数字人民币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货币,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推广有助于推动数字人民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度和使用便捷性。
4. "加强监管合作":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推广将有助于加强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5. "降低欺诈风险":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推广有助于降低金融欺诈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推广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相关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法人电子营业执照的优势和重要性,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度。
2. "完善配套措施":优化电子营业执照的申请、审核、使用等环节,提高办理效率。
3. "加强技术支持":加大技术投入,确保电子营业执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关内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维妙)12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发布《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应用实施路线图(2020-2022年)》(下称“《路线图》”),明确2022年底前在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LEI应用政策体系等目标,涉及沪港通、数字人民币等主体和场景。在全球一体化之下,LEI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促进境内机构“走出去”。
LEI全称Legal Entity Identifier(全球法人识别编码),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金融服务法人识别编码》(ISO 17442: 2012))国际标准为法人分配的唯一识别编码,旨在加强全球范围内法人以及法人控制关系的识别。
由于世界经济活动已超越国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已高度全球化和一体化,LEI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只有实现对参与全球金融交易的法人机构全覆盖,才能真正发挥身份识别和监测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LEI中国本地系统于2014年8月建成,业务开展6年来,持码机构(港澳台地区除外)已达2.4万余个。推动LEI在我国的应用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提升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也是落实“一带一路”部署的重要举措。
根据《路线图》设定的总体目标,2022年底前,在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LEI应用政策体系,LEI成为金融管理部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金融监管的辅助工具,成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对参与跨境交易的法人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法人护照”;我国法人LEI拥有量争取达到10万个;基本建成跨境法人信息服务和数字认证平台。
在主要分工和时间表方面,2020年底前,由央行数研所研究推进在数字人民币相关系统报文中使用LEI标识交易参与方,完成互联互通平台报文改造,支持LEI字段识别和传输;中国LEI本地系统完成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赋码。
2021年底前,由央行在数字人民币跨境业务中提出LEI应用规则,推动制定LEI在国际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标准中的应用规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