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客家人分布与文化概览,源远流长的岭南风情

广东省客家人分布与文化概览,源远流长的岭南风情"/

广东省客家人是中国客家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东北部以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周边省份。以下是对广东省客家人分布与文化的一个概览:
### 分布
1. "主要分布区域":广东省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东莞等地。 2. "周边省份":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也有客家人的分布。
### 文化
1. "语言":客家话是客家人的主要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 2. "建筑":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住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代表有梅州的围龙屋、兴宁的府第式围屋等。 3. "饮食":客家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喜欢食用酸菜、豆腐、腌肉等,具有浓郁的山区特色。 4. "节日":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客家“过大年”。 5. "习俗":客家人讲究礼仪,尊重长辈,注重家族观念,重视教育。 6. "音乐":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7. "戏曲":客家戏曲有客家汉剧、客家采茶戏等,其中客家汉剧最为著名。
### 代表人物
1. "文学":罗旋、钟敬文、赖少其等。 2.

相关内容:

一、总体情况

广东省是中国客家人最多的省份,总人口约2500万至3300万之间(不同统计口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及珠三角部分地区,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历史上多次迁徙,各地客家文化既保留共性,又融入当地特色。

二、核心聚居区

(一)梅州市

人口:约520万,占比97%,纯客县区包括梅江区、梅县区等7个区县。

源流:中原移民经三次大迁徙(东晋、唐末、南宋)定居于此。

文化特色:

语言文化

梅州话: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标准音的。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

建筑文化

围龙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的建筑形式,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以梅江区、梅县区、兴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其主体是堂屋,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两边有衬祠。 

艺术文化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梅州市境内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节奏自由,节拍多样。歌词诗味很浓,内容涵盖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等诸多方面,以情歌数量最多、最精彩。

广东汉乐:又称“客家汉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它融合了中原古乐、江南丝竹等音乐元素,具有古朴典雅、悠扬动听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等。

民俗文化

客家香花:是一种融合了佛教文化和客家民间信仰的民俗活动,通常在丧葬、祭祀等场合举行,以香花佛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诵经、念佛、拜忏等形式,祈求祖先庇佑,超度亡灵。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时,艺人手持舞龙道具,在烟花、鞭炮的映衬下,舞动着巨龙,场面十分壮观,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饮食文化

梅菜扣肉:是梅州的传统名菜,选用新鲜的五花肉和腌制好的梅菜,经蒸制而成。肉质软糯,肥而不腻,梅菜咸香可口,两者搭配相得益彰。

酿豆腐:将豆腐切成小块,中间挖空,填入肉馅,然后煎至金黄,再加入高汤炖煮而成。豆腐嫩滑,肉馅鲜美,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

名人:

1. 叶剑英是梅州市的杰出代表,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叶剑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2. 丁日昌:丰顺县人,爱国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历官至江苏和福建巡抚等。创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还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 黄遵宪:梅州客家人,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爱国诗人、教育家。曾任驻日参赞等职,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

4. 丘逢甲:祖籍蕉岭,保台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甲午战争后,力主抗日保台,失败后内渡大陆,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5. 宋湘: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书法也自成一体,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张弼士:大埔县人,华侨实业家,张裕酒庄创始人。在海外经商致富后,积极回国投资实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7. 古直:梅县区人,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作家和古典文学专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梅县起义,还创办多所学校,如梅州高等小学、梅南中学等,著有《陶靖节诗笺定本》等。

8. 丘菊贤:梅县区人,国内著名客家学者。致力于客家问题研究,编辑出版了《客家历史与传统》《漂洋过海的客家人》等专著。

(二)河源市

人口:约370万,全域为纯客住区。

源流:明代赣南、闽西移民形成东江客家支系。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河源保存了许多风格独特的客家围屋,如和平林寨古村的四角楼建筑群,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四角楼建筑群之一,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老衙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三进式府第建筑。其功能设计独特,如设有“点灯房”,地板采用淡红色花岗岩石与青砖相结合,木雕图案也别具一格。 

美食文化

东江菜:河源菜隶属于东江菜,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代表菜品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清煲草鱼、红焖肉等,注重“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民俗文化

追龙: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包括上灯、追龙和演出等环节,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三举行,使用火炬龙和香火龙,承载着百姓星火繁衍、香火传承的美好寓意。

- 舞猫头狮:和平猫头狮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造型独特,融合了猫的灵动和狮子的威武,表演时动作敏捷,富有节奏感。

传统艺术文化

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独特,艺人通过操纵木偶完成各种动作和情节,展现出丰富的故事内容,深受群众喜爱。

剪纸、雕刻:河源的剪纸和雕刻作品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剪纸作品线条细腻,图案精美;雕刻则涵盖了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常用于建筑装饰、家具制作等方面。

名人:

1.阮啸仙:“东江三杰”之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也是最早从事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广东农民运动领导者,还是中共纪检监察工作先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任“审计长”。 

2.肖扬:广东河源人,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创我国第一个反贪局,为中国法治建设与司法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3.张其彬: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人,中国导弹专家、卫星发射专家,参与了共和国49次不同类型的发射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4.罗佑文:河源市紫金县人,惠州大亚湾东正实业创始人,热心公益事业,为建设紫金人民医院和紫金佑文中学等捐资超10亿元,推动了当地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5.李河君:1967年8月出生于河源,汉族,客家人。1991年创立汉能控股集团,经过多年努力,使汉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企业和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三)惠州市

人口:约330万,占比84%,集中于惠阳、惠东等地。

源流:宋代赣南移民与广府文化交融。


文化特色:

饮食文化

东江盐焗鸡:惠州传统名菜,将鸡用盐包裹焗制而成,皮滑肉嫩,香气四溢。

东江酿豆腐:把肉馅酿入豆腐中,煎至金黄后再用汤汁炖煮,口感嫩滑,味道鲜美。

梅菜扣肉:选用惠州特产梅菜与五花肉制作,肉质软糯,梅菜咸香,肥而不腻。

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多为方形或圆形,如龙门鹤湖围、见龙围等,具有防御性和家族聚居性,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和智慧。 

传统技艺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用竹篾、布料等制成,帽檐宽大,既能遮阳又能挡雨,是客家妇女的传统配饰。 

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将八月豆经过挑选、浸泡、蒸煮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民间艺术

客家山歌:歌词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惠阳皆歌等。

舞麒麟:多在婚嫁和节日表演,麒麟由两人操纵,模仿多种动作,配以锣鼓,气势磅礴。

民俗文化

平潭谭公庙会:祭祀谭公的传统活动,期间有巡游、祈福等仪式,热闹非凡。

- 惠阳沙坑叶氏祭祀习俗:叶氏族人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

名人:

1.刘士骥:清末著名民族教育家、实业家,广东惠州市龙门县客家人。他在广州创办多所小学堂,筹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还赴南洋巡视华侨办学情况,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关注广西实业开发,著有诸多作品。

2.邓演达: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诚继承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曾任国民革命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等职。

3.黄红英: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客家山歌歌手、国家一级演员。她参与筹建惠州市客家民间艺术团,多次代表国家、省、市赴外域参加文化交流演出,致力于推广客家山歌。

4.王汉池:龙门县永汉镇人,龙门农民画传承人。他的画作糅合水墨抽象风格和民间客家原生态独特表现手法,其《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四)深圳市

人口:本土客家人约300万,集中于龙岗、坪山。

源流:清代梅州、惠州移民形成滨海客家。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客家围堡:如龙岗的“鹤湖新居”,占地两万一千平方米,是大型围堡式民居。还有“大田世居”,为三堂二横一围四角楼结构,带伸手屋,前有半月形池塘,被誉为岭南“乔家大院”。 

古村落:甘坑古镇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集农耕体验和水乡风情于一体,有土楼、围屋和炮楼等建筑。 

饮食文化

客家茶果:葵涌客家茶果种类丰富,有艾茶果、艾粄、菜头角、起(喜)粄、糍粑等,在春节、清明、冬至等节日制作,承载着不同的寓意。

酿蚝豉:把鲮鱼肉和大肥猪肉打到有弹性,用新鲜猪网油裹住台山蚝豉,制作工艺复杂,是深圳客家人传承数百年的名菜。

民俗文化

民间谚语和客家嫁歌:葵涌的民间谚语和客家嫁歌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传颂的智慧结晶,充满生活哲理与情感表达。

淡泊神灵与移风易俗:相比传统客家,深圳客家对神灵信仰较为淡泊,丧事从简,许多祭拜活动主角是妇女,男人不拜。

艺术文化

采茶戏:深圳的客家采茶戏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如赣南采茶戏的《捡菌子》等唱段,展现了客家的艺术魅力。

手工技艺:包括制作客家茶果、酿蚝豉等美食过程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与客家建筑相关的木工、泥瓦工等传统技艺,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名人:

1.凌道扬:1888年生于深圳龙岗布吉街道老墟村,是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农学家、教育家、水土保持专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参与创建中华森林会,著有《森林学要览》等。

2.袁庚:深圳大鹏镇水坝村人,曾任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的创始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经典语录。

3.曾生:深圳坪山客家人,著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五)广州市

人口:约400万,增城、花都为主要聚居区。

源流:清代梅州移民为主。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围垄屋:如岗埔围垄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位于增城区中新镇福和片区坳头村,是广州地区少见且整体结构保存完整的客家特色民宅建筑,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及背后为环屋带,前方后圆,对外封闭、内部敞开。 

客家祠堂:柯木塱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处,包括鸿英杨公祠等,这些祠堂是家族记忆的载体,也是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交融的见证。

民俗文化

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客家山歌的共同特征,又融合了广府文化特色,体现出守正创新、开放包容、融合发展的特点,通过“墟日”“山歌会”等形式在越秀、天河等多地传唱。

客家狮舞:如增城的客家醒狮,是当地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每逢节日或庆典活动,常能看到精彩的客家狮舞表演。

饮食文化

传统菜肴:有盐焗鸡、酿豆腐、酿三宝、梅菜扣肉等,以油重味浓、原汁原味为特点,食材多为禽畜、豆腐等,烹饪方式常见煎、炸、炒、烧等。

特色饮品:擂茶是最能体现客家特色的传统茶,以东江擂茶最为有名,制作工具为擂钵和擂棍,基本原料是茶叶,还会加入花生、芝麻、绿豆等食材。

语言文化

客家方言:在广州的客家聚居地,如天河区柯木塱村等地,客家方言代代相传,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

名人:

1.赖际熙:今广州增城区人,是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新兴客家学奠基人。清光绪十五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辛亥革命后,在香港大学任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参与创办港大中文系,著有《清史大臣传》《崇正同人系谱》等,还连续担任香港崇正总会第一至第五届理事会会长。

2.刘土金:广州市花都区人,广州客家山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热爱并传承客家山歌,组建过花山城西村业余山歌剧团、花都百花山歌队,创办花都客家山歌培训班,创作原创山歌作品近百首。

3.洪秀全:籍贯广东嘉应州,家乡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是太平天国天王,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铿:广东客家人,是粤军的创始人之一,为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不少是客家人,他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六)东莞市

人口:约60万,樟木头为纯客镇。

源流:明清赣南移民经惠州迁入。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是东莞客家人聚居的典型建筑形式,如清溪镇铁场村的韩氏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由上围、下围、坝围、鸡公田围四座围屋组成,以宗祠为中心,体现了家族凝聚力。 

碉楼:多为清末民初华侨出资修建,建筑风格中西交融,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内部空间较大,具有防御功能,是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

麒麟舞: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麒麟被视为祥瑞的灵兽,每逢传统节日或喜庆场合,人们会以麒麟舞来迎祥纳福,东莞麒麟舞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客家山歌:是清溪客家人祖祖辈辈在长期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题材广泛,语言通俗,音调和谐,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饮食文化

酿菜系列:东莞客家菜中,“酿”是一大特色,有酿豆腐、酿茄子、酿辣椒、酿鲮鱼等,将肉馅等食材酿入各种蔬菜中,口感丰富。

东江盐焗鸡:山区片樟木头等地的传统名菜,鸡肉色泽微黄,皮脆肉嫩,骨肉鲜香,具有浓郁的客家风味。

传统手工艺

麒麟制作:清溪彩扎麒麟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制作的麒麟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工艺复杂,从选材、扎骨架到裱糊、绘画等,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客家工匠的精湛技艺。 

客家酿酒: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多以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蒸煮、发酵等工序制成,酒味香醇,是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人:

1.蔡殷宝: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客家人,清朝乾隆年间东莞首富,在石龙从事油、米、建材、码头经营等生意,是樟木头蔡氏唯一载入《东莞地方志》的名人。他晚年重视教育,从财产中抽取资金开办教育和祭祖,其家族后裔人才辈出。

2.叶焕荣:1940年出生于东莞市塘厦镇,是英国华商首富。1970年在英国伯明翰创办荣业行,发展为英国规模最大的中国食品超级市场及批发中心。他热心公益,成立“叶焕荣兄弟慈善信托基金”,设立助学金资助华裔学生,2010年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大英帝国OBE勋章。

3.刘慧佳:东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溪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幼儿园音乐专职教师,她致力于将客家山歌与新时代元素结合,让孩子们爱上客家山歌和家乡文化,其原创作品《幸福歌声唱清溪》获广东省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二等奖。

4.杜带娣:凤岗镇人,自幼爱好客家山歌,师承何官璘。曾参加多届优秀客家山歌赛和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获得铜奖、银奖和“优秀山歌手”称号。

5.刘伟团:樟木头镇刘屋村麒麟舞第五代传人,1988年开始边表演边教授徒弟,带过的麒麟队参加省内、全国比赛获金奖。

(七)韶关市

人口:约290万,始兴、翁源为纯客县。

源流:唐代珠玑巷移民与赣南客家融合。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韶关的客家民居多为清朝和民国时期所建,以封闭式的围屋和围楼为主,多以祠堂为中心,具有防贼盗、防野兽、御寒避暑等功能。如始兴县的满堂客家大围,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围楼高达16.9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饮食文化

韶州客家菜是韶关本地特色菜,以调味偏重、口感爽辣为特点,代表菜品有大塘扣肉、冷水猪肚、梅岭鹅王、南雄酿豆腐等,食材多取材于山野,体现了客家人利用廉价食材烹饪的智慧和待客热情。

民俗文化

韶关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初一十五、出门办事、逢年过节等都要拜神,遇到大灾大难或大喜事则要“打大醮”,此外还有“六月六”扛阿公等祈求丰收的游神活动。

语言文化

韶关除城区外,城郊四乡和各县农村的人几乎都讲客家话,它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服饰文化

传统的客家服饰多为蓝、黑、灰等颜色,款式简洁大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过去的客家服饰常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制作工艺精湛。

艺术文化

包括客家山歌、采茶戏等。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民间歌曲,歌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采茶戏则是一种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戏曲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深受人们喜爱。

名人:

1.张九龄: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忠耿尽职,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2.余靖: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著有《武溪集》。

3.张发奎: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汉族客家人,军事家,曾任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抗战期间战功赫赫,获授“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

4.薛岳: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名将。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歼灭日军众多,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5.谭甫仁:广东仁化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历经多场战役,建国后任十五兵团军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

6.刘耀光: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方面有系统性、创新性研究。

(八)清远市

人口:约210万,连州、阳山为客瑶混居区。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如佛冈县的君庐,建于1913年,坐东北向西南,面阔34米,进深27米,高7米,包括民居、角楼、门楼和水井,正门外立有大理石牌坊。阳山县的昆盛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半月形客家围屋,历经七代人。

客家祠堂:佛冈县的何永崇公祠,坐北向南,为三进二廊二天井格局,总面阔9米,总进深21米,高3.78米,青砖墙,悬山顶,盖灰瓦,头门木牌匾雕花精美。

美食文化

红曲肉:是阳山县的客家美食,2022年其传统烹饪技艺被列入清远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客家大笼糍:是清远的非遗美食之一,通常用糯米粉制作,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碎等,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民俗文化

鸡公狮舞:龙狮田村的客家鸡公狮舞形成于清代,由潘姓先祖从新丰县带入,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及祠堂入伙等喜事时演出,也会在祭祀、丧事时表演,丧事与喜事舞不同的狮头。 

旺龙习俗:被列入省级客家民俗非遗名录,每家每户提供一条背带扎成长龙,从村庄后山龙脉起伏之处请回祠堂,一般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寓意丁财两旺,家族兴盛。

语言文化

清远的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当地客家人在日常交流、民俗活动、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都使用客家话。

艺术文化

猫头狮舞:在清新区石潭镇广泛流传,猫头狮由“猫形”与“狮头”结合,可能是先民对动物崇拜的象征,有固定的敲打乐队和舞蹈动作。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民间歌曲,歌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常以对唱的形式出现,在清远的客家地区广泛流传。

名人:

1.黄损:五代时期南汉朝连州(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人,是最早迁入连阳地区的客家人,官至尚书左仆射(一品)。少有才,留有诗集《桂香集》,今存诗四首。

2.陈可钰:乳名阿书,字景瑗,清远石潭镇雷坑田心村人。毕业于广东将弁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及参加辛亥革命,是北伐名将。

3.冯达飞:又名国琛,广东连县人。曾参与组织学生运动,后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七军重要将领。

4.潘金球:清远源潭青龙龙狮田村人,是市级非遗项目《龙狮田客家舞鸡公狮》代表性传承人,为客家潘姓家族第五代鸡公狮舞的师傅。

(九)揭阳市

人口:揭西县50万,普宁南阳山区40万。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狮头圆楼:位于揭阳市白塔镇元联村,是揭阳唯一的客家围屋,由元联村先祖从潮州饶平移民到揭阳时修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饮食文化

揭西擂茶:是揭西客家人的传统饮品,制作时将茶叶、芝麻、花生仁、香菜等放入“牙钵”中研磨成浆状,加盐后冲入开水即可。品种多样,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功效。

客家包粄:把现磨米浆倒入蒸盘蒸熟,切割成小片摊开,加入各种配菜后卷起来即可,是揭西的特色小吃,经济实惠。

河婆碗粄:以大米浆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调味等工序后蒸熟而成,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语言文化

揭西等地的客家人使用客家话进行交流,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有独特的语音、语调,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歌曲,歌词结构严谨、修辞多样、题材广泛,充满乡土风味,常在劳动、聚会等场合演唱,是客家人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祭祖习俗:揭阳客家人重视祭祖,在春节、清明、重阳等节日,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以缅怀祖先、祈求庇佑,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

名人:

1.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黄少泽:出生于揭阳市玉湖镇新寮村,高中毕业于揭阳一中,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及法学博士,现任澳门特别行政区保安司司长。

3.丁日昌:广东潮州府丰顺县汤坑镇人(原属揭阳十图),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是客家人。清代军事家、洋务活动重要人物,清代咸丰时三大藏书家之一,潮汕先贤,梅州八贤之一。

4.黄叔培:揭阳客家人,1893年12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观音山。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广西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兼机械工程系主任等职,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历届委员。

(十)汕尾市

人口:陆河县30万(全国唯一纯客县)。

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

围龙屋:多为椭圆形或方形,由厚厚的外墙包围,如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的墩仔寨围龙屋,建于乾隆十三年,呈龟型,有东西二门,房屋分布形成龟背纹,大屋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 

厅屋组合式民居:一般包括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者五间,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形成“上五下五”“上三下三”的建筑框架。

饮食文化

擂茶: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可加入薄荷、干饭、白米豆等,有咸茶、饭茶、苦刺心茶等形式,还有在此基础上加入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等制成的菜茶。

米程:即米花糕,是民间节日必不可少的风味小食,以健脾消食、去湿除腻、香脆爽口、清甜无比、余味悠长著称。

各种粄类:如红粄、新丁粄、发粄、艾粄、菜包粄等,在婚丧喜庆、祭祀等不同场合食用。

语言文化

汕尾客家话属粤台片新惠小片,后划归为海陆片,与台湾省的海陆腔客家话语音系统极为接近。

民俗文化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拓荒垦殖劳动中创造的口头文学,有“九腔十八调”之说,种类繁多,常见演唱形式有独唱、表演唱、擂台斗歌等。

迎神习俗:如迎王爷、迎地爷、迎老仙、迎关帝等,将神庙里的神请出来,用轿抬到村里中心位置,供村民和亲戚们拜拜,祈求神明庇佑。

名人:

1.钟敬文:原名钟谭宗,汕尾海丰人,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2.陈圣卢:1996年出生于汕尾陆河,是中国内地流行唱作人,作品带有世界风,歌词常呈现梦幻色彩。

3.杨其珊:汕尾陆河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革命烈士。

三、文化传承与现状

1. 语言保护:年轻一代客家话使用率下降,深圳、东莞尤为明显。

2. 非遗项目:客家山歌、围龙屋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3. 当代影响:影视演员张颂文、乐队九连真人用客家文化元素推动传播。

四、迁徙与分布规律

历史迁徙:三次大迁徙(西晋、唐末、南宋)形成闽粤赣核心区。

分布特点:山区聚居为主,近代向珠三角扩散。

海外联系:梅州松口镇为华侨移民南洋起点,海外惠州籍客家人数量庞大。

五、参考文献及客家研究团队:

(一)参考文献

1. 《广东客家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0)

2. 《梅州市志》(梅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5修订版)

3. 《河源市志》(河源市档案馆,2018)

4. 《惠州客家文化研究》(惠州文化研究所课题组,2020)

5. 《韶关客家建筑研究》(韶关大学历史系,2017)

6. 《潮汕客家族群调查》(汕头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2019)

7. 《珠三角客家移民与城市化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系,2021)

8. 《梅州华侨与南洋迁徙史》(暨南大学华侨研究院,2016)

9. 《深圳本土客家文化保护现状》(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22)

10. 《陆河客家方言的独特性分析》(华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团队,2019)

11.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年度报告》(2020-2023)

12. 《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梅州市文旅局,2018)

13. 《河源“客家古邑”文化工程白皮书》(河源市委宣传部,2020)

(二)研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

1. 广东省客家研究会(广州,主要成果:客家方言保护项目)

2. 香港中文大学客家研究中心(跨境族群文化比较研究)

3. 厦门大学闽粤赣边区研究所(客家迁徙史专题)

温馨提示:广东省客家人位居全国榜首,广东客家文化也最为厚重宽广,丰富多样。本文有关客家人或客家文化的内容仅仅列举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无法一一展现。遗漏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上!谢谢!




















发布于 2025-07-04 08:12
收藏
1
上一篇:福佬无据考,揭秘客家人与广府人,他们究竟属于哪一“佬”? 下一篇:【历史文化】四川客家概述,陈世松视角下的客家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