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苏超,合肥却有点坐不住了!
江苏是散装的,这事儿吧,大家都知道。十三太保,谁看谁都不顺眼。但苏超一开打,人们才发现,安徽……好像也是散装的。甚至合肥手下的小弟们有点失控,场面一度很精彩。这剧本,怎么从江苏那边传到安徽来了?
芜湖、马鞍山、滁州直接就公开给南京站队了!口号喊得震天响:“南京别怕,安徽人只认一个南哥”、“南哥放心踢,阿滁永相随”。还有什么南京最高的山是马鞍山,最大的湖是芜湖,最大的州是滁州……南京这个“徽京”的帽子,看样子不是白戴的。合肥这大哥的位置,有点悬。
徐州那边一有动静,安徽的淮北、宿州也立马跟上了,旗帜鲜明地支持徐州。徐州的底蕴和号召力,确实是有一手的。这……到底是散装江苏,还是散装安徽?
这事的根子,得挖到很久很久以前,跟江南省的拆分有脱不开的关系。
朱元璋在1368年建了明朝,首都定在南京。南京周边的地盘,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安徽这一大片,当时就叫“直隶”,归中央六部直接管。
后来到了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把家搬到了北京。原来的北平府升级成了京师,北京天津河北这一圈就成了新的“北直隶”。南京呢?成了陪都,但它原来那片“直隶”的地盘,就改名叫“南直隶”。南京的六部什么的行政架子也都还留着,虽然没啥实权,但面子上得过得去。
一个北直隶,一个南直隶。北边围着北京,是政治军事中心,主要任务是守边疆,防着蒙古人,是皇帝眼皮子底下的地方。南边绕着南京,是钱袋子和笔杆子,江南的赋税占了大头,文化也发达。
明朝没了,清朝来了,定都北京。顺治二年,清军进了南京城,就把明朝的“南直隶”改成了“江南省”。这个省的范围可大了,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再加上浙江北部、江西婺源和湖北英山的一部分。那会儿的江南省,是全国最富的地方,税收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么一块肥肉,清朝统治者睡觉都不踏实。为了削弱地方势力,顺治十八年,他们先把江南省分成了“江南左”和“江南右”。到了康熙六年,这事儿才算定了下来,正式改名叫安徽省和江苏省。安徽的名字,取自安庆和徽州。江苏的名字,取自江宁和苏州。

当时清廷为了这个事,估计也愁得不行。怎么分?是沿着长江一刀切,南北分?还是竖着来一刀,东西分?
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竖着分。
为什么?因为当时江南省的格局就是南边强,北边弱。长江以南的地区,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比长江以北的强。但北边民风又彪悍一些。如果真拿长江当分界线,那新分出来的两个省,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会变得更大,更不好管。
他们选了东西分。这么一分,就把原本的南北矛盾,变成了两个省各自的“内部矛盾”。让江苏自己去消化苏南苏北的差异,让安徽自己去处理皖南皖北的不同。这招,确实是高。
【-】江苏:苏南的苏州、无锡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经济水平?方言?文化?差异巨大。
【-】安徽:皖南的黄山、宣城和皖北的阜阳、亳州,自然环境?方言?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所以现在江苏和安徽看起来“散装”,不是没来由的。
安徽的情况,比江苏还要复杂点。一条天然的大河,把安徽硬生生分成了三块:皖北、江淮之间的皖中、皖南。
你说这有多“散”?
皖北人说话,皖南人根本听不懂,跟听外语差不多。皖北人啃馒头,皖南人吃米饭。豆腐脑,皖南人觉得必须是甜的,皖北人听到都得摇头,必须是咸的!粽子也是,皖南吃咸口的,皖北吃甜口的。过年,皖北家家户户包饺子,皖南呢,是吃汤圆。
最有意思的是皖中,可能是被夹在中间习惯了……过年的时候,饺子和汤圆能在一个锅里煮!
这不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