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未了之愿

公元976年,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未了之愿"/

公元976年,赵匡胤即位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他想要迁都洛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位置优越: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迁都洛阳可以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控制全国。
2. 避免北方战乱:当时,北方辽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宋朝的安全。迁都洛阳可以避免北方战乱对首都的影响,确保朝廷的安全。
3. 发展经济: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迁都洛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然而,赵匡胤未能实现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朝廷内部反对:当时,朝廷内部有许多大臣反对迁都洛阳。他们认为,迁都洛阳将导致北方边疆空虚,容易受到外敌侵犯。此外,迁都洛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国家财政造成压力。
2. 皇位继承问题:赵匡胤担心迁都洛阳后,皇位继承问题可能引发内乱。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尚未成年,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也有一定的势力。为了稳定皇位继承,赵匡胤选择继续留在开封。
3. 迁都条件不成熟:当时,宋朝的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迁都洛阳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关内容:

源于正史,拒绝戏说

阅世说史 出品

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外出闯荡开始,赵匡胤离开洛阳夹马营已经29年了,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经常想念这个生他养他的精神故乡,无数次在梦中回到夹马营,重温母亲的慈爱教诲、夫人贺氏的柔情蜜意、练兵场上的摸爬滚打、小伙伴们嬉闹玩耍的快乐时光。

如今,年近半百,赵匡胤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这两年,虽然他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雄壮、有力,但他自己清楚,他的精力大不如前,偶尔,他的心脏会怦怦跳一阵子,让太医来检查,也查不出有什么毛病,这让赵匡胤感到有些恐慌,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周太宗柴荣,柴荣当年健壮如牛,也是突然病倒的。

赵匡胤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有些愿望,他得尽快去实现,有些事,他也得早些安排,以免万一留下遗憾。

把吴越王钱俶打发回国之后,赵匡胤便也启程西行了。

开宝九年(976年)三月,赵匡胤带着一批文武官员前往洛阳,宋皇后、皇子赵德芳均随驾前往。

途中经过巩县,赵匡胤顺道去拜祭了父母的陵墓永安陵,跪在父母的陵前,赵匡胤回想往事历历,忍不住号啕大哭,直到哭得晕了过去。

哭拜之后,赵匡胤定下心神,围着父母陵墓巡视一圈,并向原配贺皇后下葬处深情凝视许久,见陵墓维护良好,便当即下诏,免除守护陵墓的百姓当年的徭役,河南府百姓今年的田租全部减免一半。

离开永安陵后,再行一日,便到了洛阳。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关就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过虎牢关便是华北平原;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北靠太行,拥黄河之险,被誉为“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

洛阳自周朝开始建立,并逐渐成为稳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汉魏以后,洛阳日益兴盛,到隋唐时期,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东都,人口达到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辉煌一时。唐代诗人韦应物称颂洛阳是“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然而,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却让洛阳遭受了空前浩劫,安禄山、史思明两度攻陷洛阳,回纥援军在唐肃宗的默许下,又对洛阳进行了洗劫,不但使洛阳人民备受战争痛苦,洛阳城内众多的宫殿、亭台、官署也被焚毁殆尽。

唐朝末年,朱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在洛阳大规模重建宫室,然后胁迫唐昭宗迁都到洛阳。

不久,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将洛阳定为都城,把开封当作东都,后续的后唐、后晋两个朝代,都城也都在洛阳,直到后汉、后周时期,方以开封为都城,而改称洛阳为西京。

赵匡胤建宋称帝后,延续后周做法,以开封为都城,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

赵匡胤任命的首任河南尹、西京留守是他信任的老将向拱。

向拱,原名向训,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向拱早年投靠河东大将郭威,成为其心腹。郭威建立后周,向拱历任皇城使、知陕州、左神武大将军等职,率军抵御北汉,并奉命征讨慕容彦超。

周世宗时期,向拱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并与王景协力收复关右四州,战功卓著。

在共同跟随周世宗柴荣的日子里,向拱与比他小十几岁的赵匡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宋朝建立后,向拱被赵匡胤委以重任,负责镇守西京洛阳。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昭义节度使李筠不满赵匡胤称帝,发动叛乱。五月,赵匡胤御驾亲征,行至荥阳时,赵匡胤召向拱前来问计。

向拱颇有战略眼光,他建议赵匡胤,应该出其不意,“急济大河,逾太行,乘其未集而诛之”,这个意见同随军的枢密直学士赵普不谋而合,赵匡胤采纳二人的意见,亲率大军,负石开路,轻装疾进,果然使李筠防不胜防,被迫退守泽州(今山西长冶),最终在城破之后,自焚而死。

向拱在洛阳十几年,一开始,他兢兢业业,为洛阳市政建设投入了很大精力。

建隆二年(961年),向拱重修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天津桥,他多方征求工匠意见,最终决定以高数丈的巨石为桥墩,石堰和桥墩,则用巨大的方石垒砌,每砌一层,缝间凿槽,镶嵌铁腰,错缝骈连,形成巨大板块,不易分散变形,桥墩设计成龟背形,便于分散水流的冲击力。

重修后的洛阳桥,高大恢弘,成为洛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大桥两侧,连接闹市,重现了隋唐时期的繁盛景象。

但随着年纪日增,精力衰退,向拱的私心杂念也逐渐重了起来,他大买园宅,纵情酒色,无心政务,结果导致洛阳治安松驰,官吏碌碌无为,盗贼甚至公然白日在街头抢劫。

洛阳的乱象被赵匡胤得知后,他勃然大怒,将向拱撤职,其外放为安远军节度使。

向拱被撤后,赵匡胤旋即命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接任这个重要职务。

焦继勋是一名儒将,后唐时期,在曾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帐下任职,一直颇受重用,后汉隐帝时期,负责掌管右羽林军,在留子陂一战后,投靠郭威,后周世宗征伐淮南时,他以左厢排阵使随军出征,因战功被拜为彰武军节度使。

宋朝初年,焦继勋被征召入朝,初任右金吾卫上将军,之后改为右武卫上将军。

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成年后,娶了焦继勋的女儿焦氏,焦继勋一跃登龙门,成为当今皇上的儿女亲家,响当当的皇亲国戚。

赵匡胤对焦继勋寄予厚望,对焦继勋说:“洛阳荒驰已久,派你代任,希望你不要效仿向拱。”

焦继勋不辱使命,到任之后,雷厉风行,整顿吏治,维护治安,仅一个多月,境内风气便大大扭转。

焦继勋还负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营建洛阳宫室,名义上是为赵匡胤到西京郊祀作准备,实际上,赵匡胤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焦继勋对赵匡胤的想法心领神会,他与庄宅使王仁珪一起,全力以赴投入到洛阳宫殿的建设之中,等到赵匡胤驾临洛阳时,洛阳已经建成“九千九百九十余区”,尤其是主建筑明堂殿,高大宏伟,“仰视制作雄,疑有神物扶”,呈现出宫室壮丽的王者之相。

阳春三月,洛阳春光明媚,暖风习习,杨柳依依,洛阳百姓听说皇帝还乡了,纷纷涌上街头欢迎圣驾,希望一睹天子圣颜。

看到此情此景,赵匡胤从低落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他热情地向洛阳父老挥手致意,兴致勃勃地观赏沿途市容。

当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久别的夹马营时,惊奇地发现,在地方官员的精心维护下,他的故居仍然保持着原貌,十几个年龄相仿的中老年人,正在大门口翘首等待,赵匡胤依稀能够辨认出,这些要么是他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要么就是他熟悉的街坊邻居。

看到赵匡胤出现在眼前时,等待的人群一阵欢呼,不约而同地跪在地上,高呼:“欢迎陛下回乡。”

赵匡胤赶忙快步上前,扶起为首的一位老者,示意大家快些起来,他眼中闪烁着泪光,挨个和大家握手,还不时地叫着大家的名字。

众人簇拥着他进入院内,宽敞的大院内,焦继勋早已按他的吩咐,命人摆满了几桌酒席。

赵匡胤招呼乡邻们坐下,酒过三巡,赵匡胤感慨万千:“朕在外多年,常念起往昔岁月,今日得以与各位重聚,实乃人生幸事。”

大伙全都笑着回应,几个旧时伙伴说起小时候的趣事,引起阵阵笑声。

一位老者站起敬酒:“陛下,如今归来,可还习惯这旧时之地?”

赵匡胤举杯一饮而尽:“此地乃朕心中最暖之处,怎会不习惯。”

在乡亲邻里环绕之下,赵匡胤暂且放下了烦恼,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欢聚时光。最后,大家醉倒一片,欢声笑语持续到深夜才渐渐平息。

回到自小生活的地方,赵匡胤龙颜大悦,兴致勃勃,他感觉正在流失的精力好像又恢复了过来,便又像早些年一样,频繁地微服出行,洛阳的街道、洛水之滨、邙山山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一个多月后,晴空万里,赵匡胤在洛阳南郊举行了隆重的合祭天地大典。

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们这代人,从小经历战乱流离,想不到还有机会见到太平时期的天子!”很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经过重建后的洛阳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焦继勋,并下诏大赦天下,十恶、故意杀人者不赦免,贬谪降官、受责免官的人酌情移近安置分级进用,各种流放以及拖欠赋税的人全部释放免于追究,官吏中没有得到赐恩的人也都广泛地得到赏赐。

四月初六,赵匡胤举行盛大宴会,赐给亲王、左右亲近大臣、将帅们一套衣裳、金带、带鞍的马匹,器皿钱币多少不等。

趁着酒兴,赵匡胤当众提出了迁都的想法,并打算就此长住洛阳,不再回开封了。这一幕,让人不觉想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场景。

太和十七年(493)五月,孝文帝宣称要大举伐齐,借机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群臣见赵匡胤兴致勃勃,态度坚决,当场无人敢出言进谏,赵匡胤见大家都不作声,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他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从后汉以来,开封作为都城已经几十年了,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大部分朝臣在开封都持有产业,甚至整个家族在开封都有各种生意,一旦都城迁到洛阳,他们的利益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留守开封的晋王赵光义听说后,反应尤其强烈,与大多数人从经济利益考虑不同,赵光义算的是政治账。

十几年来,赵光义利用担任开封尹这一职务,苦心积虑,在开封营造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甚至在皇宫大内,到处都有他的眼线,说句不夸张的话,皇兄赵匡胤当天在哪个妃子房里睡觉甚至在哪里小便,只要他想知道,立即就会了解得一清二楚。

可是赵匡胤一到洛阳,赵光义突然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聋子,什么消息也得不到了,赵匡胤行在外面的侍卫,都是焦继勋安排的亲信。

赵光义严重怀疑,哥哥迁都洛阳的目的,很大可能是想要摆脱自己,一旦迁都成功,自己储君的位置就危险了,两个侄子德昭、德芳都已经成年,无论是谁,都具备了接班的能力。

事实上,赵光义早已听说,宋皇后不止一次地劝赵匡胤,将与她关系亲近的赵德芳立为太子,只是赵匡胤从来没有答应,但不答应,并不代表心里不想。

赵光义深知哥哥的性格稳重,考虑问题周到,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但如果哥哥迁都后,削弱自己的势力,再有意识的培养两个侄子,几年之后,完全有把握波澜不惊地取代自己的位置。

赵光义越想越担心,他不能让自己十几年的心血白费,赵家的江山能打下来,他自认为有功劳,赵家的江山能不能更好的传承,他自认为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

赵光义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哥哥迁都,他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了联络,快马在汴洛之间来回不停奔波。

赵光义

第二天,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的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了,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条陈,提出了八条反对意见。

第一,西京城建衰败。

第二,宫殿不够完备。

第三,郊庙没有修整。

第四,百官不完备。

第五,洛阳地区百姓贫困。

第六,军队粮食不充足。

第七,洛阳防御工事不健全。

第八,成千上万的车马在盛夏出行护驾,苦不堪言。

城市建设需要有个过程,迁都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李符没有看到洛阳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的这八条理由,除了第八条外,其他的都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赵匡胤看了之后,一笑了之。

过了几天,赵匡胤的老部下、铁骑都指挥使李怀忠又冒了出来,他趁着赵匡胤心情正好,私下进言道:“东京漕运便利,每年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米,京师数十万部队的军粮全指望漕运,如果迁都西京,如何运送粮食?况且府库和重兵,都在大梁,根基已经稳固很久,不可动摇。一旦仓促想要迁徙,我实在看不到这样做的好处。 ”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倒是理由充足。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隋唐以来,统治者以开封为中心,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江、淮舟楫畅通无阻。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

定都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在当时,这是无论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

然而,虽然赵匡胤认为李怀忠说的有道理,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却仍未动摇。

晋王赵光义终于坐不住了,他专程赶到洛阳,觐见赵匡胤,希望打消他迁都的念头。

赵光义亲自出马,抵制迁都,赵匡胤不得不说出自己的理由,他说,“我不但要迁都洛阳,以后还计划迁都长安。”

赵光义问为什么,赵匡胤说:“开封的形势涣散,不利于防守,西迁之计,是为了依托山河之险,裁撤冗兵,遵循周朝、汉朝的做法安定天下。”

这句话显示出了赵匡胤的远见卓识。

开封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

宋朝初期,京师禁军规模约20多万人,赵匡胤认为这给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如果迁都洛阳,利用洛阳地势,将来可以裁撤一部分军队。

可是,赵光义铁心要反对迁都,根本听不进去,他直接来了一句,国都的安全“在德不在险!”

意思是说,京师的安全,取决于君王有德,治国有方。而不是凭借地利。这句话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源于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本来是吴起劝解魏武侯要施展仁政,却被赵光义用到了反对赵匡胤迁都,赵匡胤学问没有赵光义高,竟然一下子被唬得无言以对。

赵匡胤终于意识到,以晋王赵光义为首的反对迁都的势力不小,如果强行迁都,局面将难以收拾。

赵匡胤审时度势,决定暂缓迁都,等时机成熟后,再行动不迟。

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身边人叹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他认为,照此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将无法支撑宋帝国的军队。

“在德不在险”固然有道理,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并不能保证大宋的长治久安,何况,赵光义的德本就不如赵匡胤,他又如何确保后代子孙世世都有德呢?

赵匡胤以战略家的视野,已经预见了宋帝国的未来。

宋太宗年间,京师禁军已经达到30多万,宋仁宗时期,禁军的规模达到了80多万,北宋末年,发展到上百万之众。

宋仁宗年间,维持军队便已成为难题。天下农民挣扎在饥饿边缘,还是难以供应庞大的禁军和厢军部队所需的军粮。

欧阳修等名臣多次上书,请求裁撤冗兵,开源节流。

然而,军队士卒大都是招募来的流民,一旦裁军就会激起民变,因此,无人敢大刀阔斧地对军队下手。

150年后,金国军队长驱直入,攻陷开封,北宋在奇耻大辱中崩盘,赵匡胤生前说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果然应验了。

此是后话。(一起读宋史第38章)

发布于 2025-07-03 18:58
收藏
1
上一篇:唐朝洛阳首都时期,辉煌岁月与历史印记 下一篇:唐朝以洛阳为首都的历史时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