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忽然来了兴致,带着一群大臣到了洛阳。
这洛阳啊,可不是一般的地方。从周、汉、魏、晋、唐……哪朝哪代不是在这建都?赵匡胤站在高处一望,心里那个舒服劲儿就别提了——山好水好,地势险要,防守有余,进攻有望。最关键的,这里是他老家,人嘛,年纪越大越怀旧。

这心动之下,他当即一挥手:“咱们迁都洛阳!”
大臣们一听,吓了一跳。尤其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脸都绿了,赶紧出来劝阻:“哥哥,万万不可啊!”
赵匡胤一开始还不当回事,以为弟弟是怕麻烦。但没想到,这一说不要紧,朝中文武大臣一个接一个站出来反对,赵匡胤一下子骑虎难下。迁都这事儿,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为啥赵匡胤当时那么想迁都?又为啥弟弟赵光义和一众大臣死活不同意?
赵匡胤为什么非得迁都洛阳
一来呢,真是情怀作祟。他是洛阳人,那地方是他小时候跑马放羊的地方,走到哪儿都有回忆。开封虽是当时的首都,可说到底,终究是“工作单位”,哪有老家来的亲?

二来是“对标战略”。他赵匡胤想做千秋一帝,那就得和汉武帝、唐太宗、周文王这些牛人看齐。你看人家在哪建都?不是长安就是洛阳。他心想:“我也在这建都,面子上也过得去。”
三来,从军事战略上看,洛阳比开封强太多。开封呢,四面平原,连个山头都没有,打仗时容易被围。洛阳四周山口一圈,真打起来,敌人还没进来,就得先翻几个山头。

更别说当年唐朝靠长安、洛阳支撑了多少年,他赵匡胤也是打江山出身,自然对地形有一套认识。所以一看洛阳这地方,他心里就有莫名的好感。
可惜,他的这个迁都计划,刚提出就被自己的弟弟和百官给否定了。
弟弟心里的算盘
赵光义是谁?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宋太宗。他虽然是弟弟,但不是一般的弟弟。他在开封多年,跟文武百官混得熟,禁军也听他的,简直就是开封的“地头蛇”。
要是迁都洛阳,赵光义这一摊子的势力就得重新洗牌,那可不行。所以赵光义一看哥哥说要迁都,马上站出来反对,理由也说得漂亮:“夏天太热,兵马难动;迁都是大事,不可匆忙;请皇上三思!”

实际上心里想的却是:“哥,你一走,我这地盘还怎么混?”
他反对还不算完,把开封的文臣武将全都叫过来帮腔。李符、李怀忠这些人也都明白,迁都了,他们的官位、地盘、势力全都要跟着大换血,于是也一边倒地劝赵匡胤:“咱不能头脑一热就迁都,这不是儿戏。”
反对迁都背后的道理
其实,要说迁都这事,从赵匡胤的角度看,还真不是瞎起意。只不过他这个人干惯了军旅,对朝廷那一套并不是特别在行。迁都这种大事,讲究一个“谋而后动”,要提前做准备、买通人心、安排好后勤。

可他倒好,说来就来,说迁就迁,没个章程,也没跟朝中商量,结果可想而知——计划刚出炉,就凉了。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就是粮食问题。别看洛阳地势好,可从唐朝后期开始,北方粮食就得靠南方运。而开封呢,正好卡在运河交通要道上,从江南到京城,全靠这条线。
洛阳要真成了都城,这粮怎么运?山多路远,运粮难度加倍,真到时候皇宫吃不上饭,谁还顾得上打天下?

所以这事,情怀虽美,现实太骨感。
结语
迁都计划泡汤之后,赵匡胤也看明白了自己弟弟的真正实力。赵光义不光守住了自己的根据地,还趁机笼络了一大批支持者,势力更上一层楼。
有人说,如果赵匡胤真迁都成功,北宋也许不会这么早就灭亡。但历史没有“如果”。迁都梦碎,赵光义风生水起,不久之后,赵匡胤突然暴毙,赵光义登基,成了宋太宗。
有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解锁更多好的内容,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