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风前言
“国小事不少!”欧洲一小国,还没有中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呢,
一条小虫却偏要惹怒东方巨龙,代价也不是它能承受的。这个小国就是立陶宛,它曾公开表示,对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应,自己并不在意,甚至轻视中国的反制措施,称之为“毛毛雨”。

挑战中国的底线
立陶宛挑起的争议,直接关系到台湾问题,它的立场和言论激怒了中国,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在全球大国角力的棋盘上,它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投名状”——拿中国的核心利益开刀,
向西方世界表忠心。
于是,
在2021年,它不理会北京反复的警告,一意孤行,让台湾在那里开了个“台湾代表处”,这名字一出,等于是在全世界面前,给“一中一台”盖了个章。这根红线,全世界都小心翼翼绕着走,立陶宛却一脚踩了上去,中国的抗议接踵而至,可立陶宛的反应堪称一绝,他们一边辩解说“这不算官方关系”,一边又要求中国“必须接受现实”。

转过头,又跑到国际上哭诉,说自己遭到了中国的“经济胁迫”,自己点的火,却抱怨烫着了手,这番操作着实让人开了眼。面对这种挑衅,北京的反击来得迅速而克制,
先是召回大使,再把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意思很明确:
台阶给你铺到这儿了,你自己看着下不下。结果,立陶宛不仅没下,反而把梯子给踹了。从去年底开始,立陶宛政府玩起了更绝的,
他们不再给中国外交官续发或新发身份认证,把“不受欢迎”这张牌打得明明白白。

中国的外交人员只能依靠旧有的证件,甚至不得不依赖外交护照和申根签证,来勉强维持日常工,这种做法只能算是应急之策,
签证的有效期一天一天过去,最终这些工作人员也只能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今年五月中旬,最后一幕上演,中国驻立陶宛的最后一名外交官,因公短暂离境后准备返回,
却在机场被告知“证件过期”,拒绝入境。
一个“证件过期”,让所有伪装都显得多余,这是蓄谋已久的清场,
连最基本的外交沟通渠道,都被对方亲手剪断了。中国随即发布公告,宣布从25年6月11日起,
将相关领事事务交由驻邻国拉脱维亚的大使馆代为处理。
公告内容简洁明了,没有激烈的语言和愤怒的声明,只有一份平静的行政通告,但这一举措,却比任何言辞都显得更加有力和深远。
多行不义必自毙
挑衅之初,立陶宛国内得意洋洋,
他们的经济部长曾轻蔑地表示,中国的报复不过是“毛毛雨”,但现实的耳光,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更狠。
中国的制裁几乎是瞬间生效,立陶宛对华贸易额断崖式下跌,出口锐减近八成,过去引以为傲的木材、乳制品和激光产业,遭受重创,
损失超过三亿欧元。大批农场和企业没撑住,直接倒闭破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曾经繁忙的中欧班列,如今宁愿绕远路也不再经过立陶宛。
铁路没了生意,
闲置到要拆掉两百条铁轨,物流成本随之暴涨三成,整个国家的经济被抽走了几根筋骨,GDP下滑,失业率攀升。
当初承诺提供六亿美元援助的欧盟,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这笔钱至今也没见到影子,那场“毛毛雨”,最终下成了一场淹没立陶宛自身的倾盆大雨。

疼成这样,图什么呢?说到底,
是小国搏出位的野心在作祟。立陶宛一直渴望在国际事务中引起关注,想在全球舞台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它认为,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决定采取高调反华的立场,以为这样能够博得西方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但它似乎忘了,
自己的极端表演,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当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时,其他欧盟成员国都静静地看着,没有一个跟进。欧盟国家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中国的底线在哪里,懂得在利益和口号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嘴上可以说得强硬,但没人会真的为了立陶宛的“投名状”,去引火烧身。

有国际观察家曾不客气地形容,
一些国家的行事逻辑,更像街头混混,总想通过制造麻烦来“勒索几毛钱”或者抢走别人的食物,这种乞丐般的短见也只有这种小国能干的出来。这种短视和天真让立陶宛错误地认为,西方国家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它这一边,支持它的反华立场。

但他们低估了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上的决心,也高估了盟友的支持,而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的表现。他曾公开提到,中国是一个“记性很好的大国”,并特别举例说明,
挪威在过去曾因某些原因与中国关系紧张,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才慢慢修复过来。
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国内一些急功近利的政客,
得罪中国可能会付出长期的代价,修复关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做事更要三思而后行,不要把自己逼到无法回头的地步。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句清醒的提醒,并没能拉住狂奔的立陶宛,它依然选择了在这条黑路上蒙眼狂奔。

结语
中国的回应,已经写在了那份迁往邻国的领事公告里,
有些句号,一画上,就很难再擦掉。立陶宛允许台湾在该国设立代表处,并逐步切断与中国的外交联系,导致其经济贸易额大幅下降,这一切都是它自作自受!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