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心里想,回族的祖先啊,就是阿拉伯人。这个想法,在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情里,扎得深。可现在,有些新的发现,让这个老说法看起来不像真的。

有人去做了基因检测,结果让人挺意外的。这些回族人的身体里,找不到阿拉伯人的那些基因印记。反而,有些地方能看到一点点伊朗那边人的基因。
这不是一个人这样,很多回族人去测了,结果都差不多。这就让人犯嘀咕了,如果真是阿拉伯人后代,基因里怎么会没有影子呢?

回族的根源,可能不是我们以前听到的那样。这就像是在旧账本上,我们翻开了一页,发现里头写着别的故事。
那是大概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说法传开了。说呢,回族人是阿拉伯的父亲找了中国的母亲,生下来的孩子。

这个说法很快就被人接受了,甚至还写进了书里,到处宣传。那时候,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好,大家走动也多。
也许就是那时候,这个“阿拉伯血统”成了一种让人觉得有面子的事。回族人也想和全世界信教的那些人,找到一种联系。

说起阿拉伯人来中国,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人。比如南宋时候的蒲寿庚一家,他们确实是阿拉伯来的。
但这样的人,很少很少。这些少数的例子,根本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回族人。

今天再看,回族人的基因,和阿拉伯人差别不小。反倒是和中亚那一片,就是以前波斯文化强的地方,关系比较近。
“那老说法,是不是就不对了?”
八十年代那个“阿拉伯父亲加中国母亲”的说法,更像是当时大家为了找到一个身份,重新编排的故事。它不是真的历史。

再往前看,到蒙古人打仗的时候,他们把好多地方的人都带到了东方。这可不是只有打仗,人也跟着来回流动。
蒙古人当时搞了个等级,把人分了四等。蒙古人最高,第二等就是“色目人”。
这个“色目人”,弄懂了,对我们理解回族人的祖先很重要。

“色目人”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眼睛有颜色的人”。他们是从中亚、西亚来的各种民族的人。
元朝的官方文件里,“色目人”还分了很多小团体。里头最多的,叫“大食人”。
这里有个地方,过去我们可能也弄错了。那时候说的“大食”,不单单指阿拉伯那块。

它其实指的是整个信伊斯兰教的区域。而这个区域里头,主体的人,是从中亚波斯文化圈来的。
元朝时候,有两个叫阿里和阿赫梅德的,是从布哈拉来的。他们不是阿拉伯人,是从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地界来的。那是粟特文化的地方。

元大都的那个设计师,他叫亦黑迭尔丁,这个名字听着像波斯话。他也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
还有郑和的祖先,赛典赤·瞻斯丁,他在元朝管着云南,也算是大官了。他也是布哈拉那边来的人。

这些色目人,在元朝的时候,不光做生意,也当官,还把信教的文化带了过来。他们中大部分,来自“昭武九姓”这些地方。
这些名字,像康国、安国、石国什么的,现在都在乌兹别克斯坦或者塔吉克斯坦。那里,以前就是波斯文化很盛行的地方。
回族人说话,里头保留了好多波斯语的词。像“郭什”就是肉,“多斯提”就是朋友。可阿拉伯语的词,就几乎没有。

这个语言上的证据,也告诉我们,回族人的祖先,多半是从波斯文化那圈子来的。
蒙古朝代完了,明朝来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对那些留下来的色目人,想了个办法,要他们和汉人一样。
他在明朝刚开始那年,下了一道命令。不让色目人穿自己的衣服,说自己的话。强制他们改用汉姓。

我们现在看到的回族姓氏,像是“马”姓,可能就是从“穆罕默德”那变来的。“沙”姓呢,也许是从波斯语里的“沙赫”(就是国王)过来的。
更严的规矩,是在明朝五年的时候定的。朱元璋不让色目人自己人互相嫁娶,非要他们和汉人结婚。
这个命令,让色目人和汉人融合得很快。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回族人的长相,和汉人看着差不多。

明朝有个叫张承业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回回掌要》。书里,详细写了当时“回回”人的生活和规矩。
有意思的是,书里说的很多风俗习惯,都能看出是波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阿拉伯文化的。
吃什么、过什么节、穿什么衣服,这些都和波斯以及粟特地方的传统,很像。

明朝政府把这些本来从不同地方来的、不同民族的色目人,都统一叫做“回回”。这个“回回”,就是后来“回族”这个名字的开头。
到了清朝,这个群体慢慢就发展成了独特的民族。他们还信伊斯兰教,但在说话、样子和生活习惯上,已经变得很像汉人了。
《回回掌要》里还提到了一件事。当时的回回人中,流传着一个叫“西天圣王”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不是从阿拉伯来的,而是从“波斯国”来的。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回族人过去和波斯粟特那边的文化背景关系大。
后来到了清朝,有平定叛乱的事情。一些回族人跟着一个叫白彦虎的,跑到了中亚。他们就成了今天的“东干人”。
这些东干人,到现在还在说汉语方言,也信伊斯兰教。他们就像是回族历史的一个活着的证据。
好玩的是,东干人在中亚那边,就叫“东干人”,不叫“阿拉伯后裔”或者“中国的阿拉伯人”。当地人都知道,东干人和阿拉伯人是不一样的。
东干人和当地的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这些,文化上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个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回族人的根,是波斯粟特那边的。
这白彦虎本人,也挺复杂的。他在甘肃出生,后来带人反清起义,最后跑去了沙皇俄国管着的中亚。
他在中亚的那些追随者,和当地粟特人的后代,天然就觉得亲近。不光是都信教,还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习惯。
我们可以把东干人看作是,没有被汉化完全的回族分支。看看东干人,和中亚那些民族的关系,我们就能更清楚地找到回族的源头。
好多研究都表明,东干人和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生活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用阿拉伯人的根源是解释不通的。
如果说是波斯粟特那边的根源,就完全说得通。
在北京牛街,有个清真寺,好老了。它建于公元996年,比蒙古人还没来中国早了二百多年。
这个寺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亚伊斯兰的风格和中国的传统样式,而不是阿拉伯那边的样子。
寺里留下的老东西,还有那些书,也都显示,早些时候来中国的信教的人,主要来自中亚的粟特地区。这也进一步说明,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波斯粟特那边。
回族的祖先究竟是谁?通过基因,通过语言,通过历史资料和地理上的很多线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回族的主要祖先,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他们并不是阿拉伯人。
这个发现,不是为了否定回族和信教世界的关系。只是为了让我们能从一个更准的地方,去看待历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是谁。
回族的故事,是中国很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活生生的例子。也是丝绸之路上传播文化,带来的重要结果。这中间,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