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连早饭都赶时间,山西那些费工费时的老糕点快没人做了。
2025年太原老字号调研显示,太谷饼老师傅平均年龄62岁,年轻人嫌赚得少不愿学。

要我说,这些快失传的手艺才该进非遗名单。

泡泡油糕的绝活就在那层“泡泡”。

老师傅得把面团揉出筋性,190度热油里一炸,面皮瞬间鼓成空囊。

大同老杨记今年关了最后一家店,儿子直接改行卖奶茶去了。

石头饼更原始,河滩捡的鹅卵石烧红,面坯往石头堆里一埋,烤出来带着天然的凹凸纹路。
平遥古城里现在卖的多是电烤的,老食客咬一口就摇头。

忻州瓦酥的模具都成文物了。

六百年传下来的梨木刻版,花纹比硬币还精细。

现在改用塑料模具压,烤出来花纹糊成一团。

最可惜是晋式月饼的胡麻油香,老铺子坚持用右玉县现榨的油,新厂为省成本全换成调和油,那股子坚果香彻底没了。

瓦酥厂老板老周挺实在:“手工做一天出200斤,机器流水线两小时干两吨。年轻人网购就看价格,9块9包邮的比咱39块的手工货卖得好十倍。”可你看看超市货架上的太谷饼,添加剂列表比配方表还长,保质期硬是撑到半年。
老太原最认的“酥而不碎”,现在一碰就掉渣。

山西文旅局去年搞“百名学徒计划”,报名学做糕点的就7个人。

反而网红直播带货把枣介糕炒火了,盂县的老田家一天接三百单,儿子连夜从深圳回来帮忙发货。

传统手艺要活路,还得靠年轻人用新法子折腾。

老点心铺的玻璃柜里摆的不是糕点,是活着的晋商历史。
真要等机器完全取代人手的那天,那些带着师傅体温的油香面脆,可就永远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