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把这9款经典的盘点出来,看看你吃过几种?
1. 北京·茯苓饼:一口酥软的“健脾小能手”
老北京人常说“要想安,三里常不干”,而茯苓饼就是他们钟爱的“健脾零食”。
它以茯苓粉为主要原料,搭配面粉、白糖,压成薄如纸的圆饼,中间夹着核桃、芝麻、桂花等馅料,入口酥松清甜,一点不噎人。
茯苓在传统里就是温和的食材,老辈人觉得常吃能帮着“养脾胃”,尤其适合平时消化不太好的人。以前北京胡同里的点心铺,茯苓饼总摆在显眼位置,现在虽然少见,但咬一口还是能尝到老北京的温润滋味,配杯花茶刚好。


广东人爱吃杏仁饼,尤其老字号的“盲公饼”,其实也是藏着巧思的药膳糕点。
它用南杏仁磨成粉,混合面粉、猪油、糖揉成面团,再包上花生碎、芝麻馅,烤得金黄酥脆,咬下去满是杏仁的焦香,越嚼越有味道。
杏仁本身就带着清润的性子,广东气候湿热,老辈人常说“吃块杏仁饼,润润喉咙”。不管是早茶配普洱,还是过年过节当伴手礼,杏仁饼都是抢手货,现在改良版的会减点糖,吃着更不腻,老人小孩都能啃两块。


江浙水乡多芡实,当地人就把这“水中人参”做成了芡实糕,是不少人记忆里的“早餐常客”。
它以芡实粉为主,混合糯米粉、少量糖,蒸得软乎乎的,有的还会夹点红枣、葡萄干,入口清甜软糯,嚼着有淡淡的米香,不粘牙也不齁甜。
芡实在传统里是“固脾胃”的好食材,尤其适合秋天吃。以前苏州、杭州的街头,清晨总能看到推着小车卖芡实糕的,热乎的糕体裹着油纸,咬一口暖到胃里,现在真空包装的方便携带,当早餐配豆浆刚好。


福建人做山药糕很有一套,选粉糯的山药蒸熟压泥,混合少量糯米粉、白糖,有的还会加些莲子、百合,蒸好后切成小块,裹上椰蓉或黄豆粉,入口绵密得像云朵,带着山药的自然清香,甜得特别温柔。
山药是出了名的“养人食材”,老辈人觉得“常吃山药,脾胃舒服”,尤其适合秋冬季节。福建的山药糕不追求复杂口感,就靠食材本身的味道取胜,平时吃多了油腻的,来一块山药糕,清爽又解腻。


云南的玫瑰鲜花饼,看着是普通糕点,其实玫瑰本身就有温和的性子。它用当地的重瓣玫瑰,加糖腌制成馅,外面裹着酥皮,烤得层层起酥,咬下去酥皮掉渣,内馅满是玫瑰的浓甜,连空气里都飘着花香。
老辈人觉得玫瑰能“疏肝气”,平时心情不太顺的时候,吃块鲜花饼能让人舒服点。现在云南的鲜花饼成了网红伴手礼,但选传统老字号的,玫瑰馅更足,没有过多添加剂,吃着更放心,配杯滇红刚好中和甜味。


山东人爱吃阿胶枣糕,尤其冬天,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常备糕点”。它以阿胶、红枣、核桃、芝麻为主要原料,熬煮后压成块状,入口软糯有嚼劲,红枣的甜、核桃的香、阿胶的温润融在一起,吃着暖乎乎的。
阿胶和红枣都是传统里的“温养食材”,冬天天气冷,老辈人常说“吃块枣糕,手脚不凉”。现在的阿胶枣糕会控制甜度,不会像以前那么齁,平时当零食吃,既能解馋,又能补点能量,特别适合怕冷的人。


四川的核桃糕,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也是藏着营养的药膳糕点。它用核桃碎、芝麻、花生、糯米粉混合熬制,切成条状,入口软糯耐嚼,满是坚果的香气,甜中带着点芝麻的焦香,一点不粘牙。
核桃在传统里就是“益脑”的食材,四川人觉得“小孩多吃核桃糕,脑子灵”,以前放学路上,总能看到小卖部卖这种条状的核桃糕,现在包装更精致了,平时给孩子当零食,比吃糖果健康多了。


安徽的芝麻酥,看似简单,其实也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药膳糕点。它以黑芝麻为主料,混合白糖、少量面粉,烤得金黄酥脆,咬下去“咔嚓”一声,满是芝麻的油香,甜得很纯粹,没有多余的添加剂。
黑芝麻本身就带着“润肠”的性子,老辈人觉得“常吃芝麻,排便顺畅”,尤其适合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安徽的芝麻酥不追求花哨的造型,就靠芝麻本身的香味取胜,平时揣两块在兜里,饿了垫垫肚子,香又顶饱。


台湾的桂圆糕,是当地经典的药膳糕点,尤其受女性喜欢。它用桂圆肉、糯米粉、红糖蒸制而成,切成小块,入口软糯Q弹,桂圆的甜香特别浓郁,咬下去能吃到颗粒感的桂圆肉,一点不腻口。
桂圆在传统里是“补气血”的食材,老辈人觉得“女生常吃桂圆糕,气色好”。现在台湾桂圆糕也传到了内地,选无添加的款式,桂圆肉给得足,吃着既有糕点的香甜,又能补点气血,当下午茶刚好。


下次想吃糕点,不妨试试这些,既解馋又养人,比吃普通零食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