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广元走过最远的路,是从西江的这边,到达西江的那边。
在西江2000多公里最宽阔的江段,他驾驶的渡船是连接九江镇与江中小岛海寿岛的唯一通道。早上5时到晚上9时,每趟1800米,每天往返36趟,他走了24年。
从海寿岛渡口顺流而下,6公里外的九江镇沙口公园边上,数十艘渔船肩并肩靠在岸边,跟随着波浪此起彼伏地舞动着身躯,婉若游龙。沙口社区2000多居民仍有三分之一的渔民,古老的“水上人家”早已上岸,但靠江吃江的传统仍深深刻在基因里。
从地图看,95.25平方公里的九江镇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西江、北江犹如两只手臂,将其紧紧环抱。
千百年来,大江大河不仅形塑了九江的地理根基,更融入到九江人的生活,铸就了九江人独特的地域性格。
九江因江而名。江,从何处来?
大江
【如果梁华英有机会从九江出发,沿西江溯流而上,会发现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江,无论地理空间上的辽阔,抑或沿途滋养流域面积之宽广,都远超想象。】
昏暗的机舱内充斥着柴油味,发动机的咆哮声争先恐后地往耳里钻。
这是一艘核载318人、15辆小车、7辆大车的渡船,是江心小岛与陆地唯一的联系。作为“摆渡人”,苏广元熟悉船上的一切,日常渡船出现的小故障,都会自己动手排查维修,确保万无一失。
每天清晨5点,首班渡船都会从海寿向北开往九江。作为土生土长的岛民,苏广元2000年进入渡口,1800米的航线每天跑36趟,寒来暑往,全年无休,每年的航程可以绕地球一圈,这让他成为最熟悉这片开阔水域的人。
从渡船二楼驾驶室向外眺望,阳光正好,辽阔的西江静水深流,和风吹拂,江水的鲜活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江上船来船往,一艘沙船溯流而上,巨大的船体被雪白的沙堆压得弯着腰,吃力前行。

苏广元驾驶的渡船是连接九江镇与江中小岛海寿岛的唯一通道。廖明璨 摄
比起苏广元工作的两点一线,56岁的疍家渔民梁华英与西江打交道的时间要更长。古老的“水上人家”以江为家,梁华英年轻时和丈夫出门捕鱼,常常一去就是十几天,偶尔靠岸买上一个星期的菜,其余时间都在船上度过。
从西江更下游的新会嫁到九江来,看着滔滔江水,她偶尔也会好奇,这条自己每天打交道的江,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梁华英有机会从九江出发,沿西江溯流而上,会发现这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大江,无论地理空间上的辽阔,抑或沿途所滋养流域面积之宽广,都远超想象。
九江,这个与水息息相关的名字,它的诞生与大江大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云贵高原山峦起伏,像大海上一个个凝固的波涛,屹立天地间。发源于云南省霑益县马雄山上游的南盘江,穿越高山峡谷,蜿蜒前行,途经云南、贵州、广西,沿线雨量充沛,大小支流汇入,至梧州会桂江后,始称西江。
西江进入广东省境内,再次得到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等主要支流补给,一路成长壮大,至三水思贤滘,与北江相通,豁然开朗。历经2000多公里跋涉,中国第三长河,第二大河。
自思贤滘始,西江、北江进入下游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内,河道纵横交错,主干水缓江阔, 一路没受太多阻碍:北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在与西樵山擦肩而过后,流经沙头,一路向东,从广州番禺、南沙入海;西江则在鹤山遭遇大雁山阻拦,顺势拐了一个90度的弯,一路朝南,径流在珠海磨刀门汇入大海。
拐弯处,西江2000多公里河段最宽阔的江湾由此形成,两岸相距3.8公里。在珠三角,很少可以看到如此壮阔的江景。
小城
【九江坐拥西北两江达22.5公里的江岸线,奠定了“大江小城”的空间格局。】
滔滔江水,塑造、影响着九江的一切。
千百万年来,西江、北江夹杂着巨量沙土奔流入海,展开一轮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运动。在两大干流的冲刷下,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南移,面积不断扩大,原来被海水阻隔的台地逐渐连成片,汪洋大海化身为南粤内陆的洪荒之地。
九江的地理根基,在两大江河的持续补给中,孕育而生。但距离文明的形成,仍需岁月沉淀。
1000多年前,沙头先民率先从北江登陆,在沙丘滩围村造田,繁衍生息,以渔耕和饲蚕为业。
800年前,九江先民从南雄珠玑巷出发,乘排筏经浈江、北江顺流而下,流至九江境内大洋湾畔,江面风浪大作,排筏散破,搁在大洋湾浅滩上,便上岸结庐而居。
此时的天地是新鲜的。
地处大陆南端,九江呈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太平洋季风带来充沛雨量,每年4-10月为洪水季节,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台风活动频繁季节,风灾、水灾频仍,加上境内土地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属河网低洼地带,并不适合耕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九江先民并未屈服,随着中原移民的进一步涌入,九江先民联同周边乡民开始筑堤围垦,围越圈越大、越围越固,在与自然的竞争中开创了一片天地。为了组织和实施这一浩大而频繁的水利工程,地方村社和宗族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自此,文明的种子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关于九江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九江先民最初登陆时看到江边有9条河涌,于是命名为九江;也有说法认为九是一个概数,代表多的意思,九江因水网发达而得名。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与水息息相关,江与水贯穿了九江的整个历史。
作为佛山少数同时拥有华南江河大动脉西江和北江的镇,九江坐拥西北两江达22.5公里的江岸线,奠定了“大江小城”的空间格局。
今天的九江,面积95.25平方千米,东部与顺德交界,南部与新会、鹤山,西部与高明、西岸隔西江相望,北部与西樵接壤,扼守佛山南大门。
25万人生活在这座“大江小城”之中,伴随潮水声作息工作、喜怒哀乐。
江的孩子
【因为有了大江,九江会给人带来松弛感,这是九江区别于其他地方很重要的特点。四川人徐敏在这里,联想到了家乡。】
九江人在改变江河轨迹的同时,也接受着江河的改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地域特性。
从九江沙口社区服务中心出来,穿过文昌路,便来到了“孝恩亭”。亭子前面树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书“破排角遗址”5个大字,碑上记录了公元1274年九江先民从这里登陆的故事,由于所乘竹筏在这里散破,因此命名为“破排角”。
800年沧海桑田,随着江岸线不断南移,如今的破排角早已远离江边,毗邻繁忙的沙口综合市场,周围车水马龙,看不到半点江河冲刷的痕迹。但西江给予九江人的馈赠,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这条江边小渔村。
沙口位于九江大桥以东,紧邻西江边上,与鹤山的大雁山隔江相望。全村2000多人,仍有800多渔民,他们靠水吃水,代代相传。
时值珠江流域休渔期,正是沙口渔民赋闲休整的时候,但梁华英闲不下来,她在旁边的码头找了一份清洁工作,业余时间会到渔船上来清理鱼网,对船体进行保养维护。数十年的捕捞生涯,江与船早已成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江镇沙口社区,数十艘渔船肩并肩靠在岸边。廖明璨 摄
大江大河不仅形塑了九江的地理根基,成为众多九江人生计所系,更以其宽广博大,塑造了一方水土性格,江河的喜怒哀乐也时刻影响着九江人的喜怒哀乐。
勤劳而乐观,是九江人的性格底色。渔民靠天吃饭,不同时节要用不同的网捕捞不同的鱼,通常白天放网,晚上凌晨至半夜时分收网,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但每次看到填满船舱的渔获,是梁华英最开心的事情。
和西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有苦有甜。梁华英始终认为,西江是自然给予九江人最好的礼物,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大江大河都是九江人最重要的倚靠,而九江人是大江的孩子,“我们祖祖辈辈是这条江水养活的”。
从小就在江边长大,苏广元深知西江也有着自己的情绪。春季回南天,辽阔的江面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很低;春夏交际雨季来临,江面水位快速上涨,遇上刮风天,西江就像一头暴躁的猛兽,随时可能吞噬一切;秋冬季节水位下降,水流速度变慢,西江又变得温驯起来,给南来北往的船只带来便利。
对于江河的复杂多变,九江人早已习以为常,养成了乐观豁达的天性。当数十年一遇的洪峰来临时,比起紧张焦虑,更多九江人选择站到江堤上安全的位置,围观水位的上涨。
“外人”更能看清楚九江人特有的性格。“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九江拥有两条大江大河,走在江边,人的思路也会变得开阔。”经营文化公司的四川自贡人徐敏,受邀对九江乡土文化进行调研。
她敏锐察觉到,大江大河对九江人地域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有了宽阔、奔流的大江,塑造了九江特有的空间。这里视野开阔,站在九江很多地方,你的眼睛能看到很远、很远,这跟佛山很多镇街有很大区别。这种有特点的自然空间,会潜移默化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

大江大河不仅形塑了九江的地理根基,更融入到九江人的生活,铸就了九江人独特的地域性格。九江宣办供图
走近九江人之后,她发现,九江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松弛感,让她联想到了成都人、四川人的精神面貌,“九江人也拼,但也懂得慢下来,他们热爱生活。这跟珠三角很多地方的人不一样,很有意思。”
大江大河塑造了九江人的性格,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敢于冒险。从这里出发,九江人顺流而下,成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20多万九江侨胞的足迹遍布世界。
西江、北江昼夜奔流不息,九江人与江河的故事仍在继续。
【出品方】九江镇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南方+南海频道
【统筹】赵越 孙景锋
【撰文】孙景锋
【作者】 孙景锋;廖明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