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断流百年运河全线复活,黄土高原绿色北扩,揭秘“十四五”水清岸绿新篇章

中国发布,断流百年运河全线复活,黄土高原绿色北扩,揭秘“十四五”水清岸绿新篇章"/

"中国发布丨断流百年运河全线贯通 黄土高原绿色北扩 看“十四五”我国如何实现水更清、岸更绿"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水利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水资源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断流百年运河全线贯通"
1. "背景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宏大的人工河流,历史上曾多次断流。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对大运河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旨在实现运河的全线贯通和可持续发展。
2. "工程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运河的疏通和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路交通,还提升了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意义影响":运河的全线贯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水资源配置、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黄土高原绿色北扩"
1. "背景介绍":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长期面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旨在实现黄土高原的绿色北扩。
2. "工程措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措施,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环境

相关内容:

中国网9月29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了新贡献。

近年来,得益于流域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的扎实推进,我国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黄土高原的“绿色版图”也不断延伸。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98.6%,一大批河流湖泊恢复了水域面积。预计“十四五”末,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3%。

断流河流重现生机 水旅融合转化出“经济活水”

“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严格管控河湖的行洪蓄洪空间,依法划定了170万公里的河道、3000多个湖泊范围,全力守护江河安澜。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14万个,有力维护了河湖的行蓄洪功能。

水利部门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河湖水系的连通和生态补水,实施退圩还湖。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断流27年的西辽河、断流26年的永定河等一批河流全线贯通。海河流域30条断流的河流恢复流动,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十三五”末分别回升3.29米和7.67米,102眼干涸的泉眼实现复涌。一大批湖泊有效恢复了面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洪湖等湖泊恢复水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水利部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支持地方实施了122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了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生态好水正在加速转化为“经济活水”。例如浙江安吉的浒溪流域积极推进水旅融合发展,2024年浒溪流域收入超过了130亿元,同比增长了18.7%。

黄土高原绿色向北延伸 淤地坝新增拦截泥沙超12亿吨

黄土高原曾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1%。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过一半,主色调由“黄”转“绿”,绿色版图明显向北延伸。

水利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减少入黄泥沙为重点,在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因地制宜建设淤地坝、旱作梯田,配套坡面植被措施,构建拦截入黄泥沙第一道防线。“十四五”以来,新建淤地坝3879座、旱作梯田400万亩,其中淤地坝新增拦截入黄泥沙能力超12亿吨。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创新采用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坝、荒坡陡坬搞绿化的治理模式,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目前,我国已建成淤地坝5.8万座,拦截泥沙74亿吨,形成了“拦沙—造地—富民”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多沙粗沙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世界水土保持提供了中国范例。

此外,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强化生态脆弱区域保护,在生产建设中构建全链条、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十四五”以来,共有效防治因生产建设可能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4.6万平方公里。

编辑:吴晨笛

编审:魏婧 王月博

发布于 2025-10-10 06:43
收藏
1
上一篇:360°全景探秘平陆运河,孪生运河AI赋能,建造运河迈向“未来式”革新之旅 下一篇:抗原试剂“C”“T”指标揭秘,T区颜色深浅与病情严重程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