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名字耳熟,见面却像误闯一场老电影。人到岸边,汽车搅动湿润的海风,鼻翼灌满而来的腥咸,恍然认得出几分“法国风情”,可又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地理书里说,这里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元前六世纪来自福克斯的希腊人在此扎营,随手一撒,下了2500年的棋。时间久远到,谁也说不清最初这里拥有什么模样,大部分人只记得它的名字带着鼓点和呐喊,《马赛曲》唱痛了巴黎,又是谁记得那年高喊着走向巴黎的革命者,起点就是这个破旧却充满能量的港口。

老港,新港,交错着朝代与尘埃。如今,老港停满游艇,每年几百万游客用手机猎取他们心里的“地中海审美”,镜头顺着老教堂的玫瑰窗转,角度够刁钻还能拍进一半的天空。干净吗?其实马赛的街头并不一尘不染,墙角总见些落叶和老烟头。破旧的圣约翰城堡和圣尼古拉城堡对峙在港口两侧,想象下十四世纪士兵在晨雾中出没,渔民拉网,瘦狗跟在后边小跑,那是很久前的事。港内新搭好的摩天轮下,游客排起长队,空气混着油炸小吃的味道,谁会关心脚下是不是踩了什么?大部分旅游攻略会告诉你安全须知,这里偷抢案件高发,还是要防着点。可是,哪个城市不是用自己的杂乱守护着最真的自我?
有人讲马赛是“地中海的熔炉”。这说法源自种种数据。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人口研究所最近三年的人口统计新闻,马赛穆斯林人口比例全法国最高,很多穆斯林、非洲移民,更有着成片的犹太社区。官方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居民有北非血统,有没有准确数字不好说,移民和他们的子孙混在主流社会中,谁也不清楚每个人的原籍。正是这层多元,成全了马赛的烹调和市井。夜色里的老港口,周末是摩洛哥小摊、犹太糕点、法式烩菜混杂的市场。能说这种混杂给城市带来只是一种繁荣?也许吧。有些人看见更多的,是街头偶有打斗、警灯四处闪烁、还有高失业率下失望的表情。难道巴黎没有?巴黎也有。马赛的区别是它的坦然。它完全摊开给你看,不藏。

公元1792年,马赛不再只是港口。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符号。当年数百名马赛志愿兵穿越浩荡莱茵河,唱着《马赛曲》奔赴巴黎,那一段旋律后来成了法国的国歌。其实,这首据说比大炮还吓人的歌,也没少传为笑柄。说它是世界唯一一首以城市命名的国歌,比起名字的宿命,倒不如关注一下它为什么能成为法国灵魂的柱石。人们都喜欢英雄,可英雄在哪里?港口边,每个啤酒杯底下,都藏着那些年参加大革命的故事,真假参半。有人说《马赛曲》不只是歌,是怒吼,更是无数普通人心里最后一丝骄傲。
马赛不只是历史的故纸堆。仔细看会发现,很多著名人物都在这扎过根。足球巨星齐达内,出身就是马赛港边的移民家庭。小时候他踢球,身边全是各色孩子,每个人的梦想混杂着足球和移民命运的苦涩。再比如写下《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也和马赛有段纠葛线上线下。他1944年消失在地中海上空,2004年飞机残骸被捞出,不远处就是伊夫堡。你相信命运吗?怎么也没法把这种巧合归成偶然。伊夫堡,是马赛不可逃避的话题。

说到伊夫堡,自然想到《基度山伯爵》。真的来马赛,站在伊夫堡边上,感觉会完全不同。港口边的风,比在巴黎更烈。大仲马写小说的时候,谁会想到后世无数游客专程跑来,只为了在海风里找一丝绝望与希望交错的浪漫。其实伊夫堡本身没那么华丽,三面白色墙体如同被潮水洗过千百遍,只是因为小说,才开始被神化。历史文件显示,这里曾囚禁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米拉波、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甚至一些王公贵族。又或者说,被关在这里的,都是时代的弃儿。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参观,拍照,回家发朋友圈,也许收到的评论和基度山伯爵无关,只是炫耀去了马赛。
再往东,是地中海海峡国家公园。马赛当地人讲,来这里一定得乘船环游,否则不算到此一游。这片由二十公里岩石峡湾组成的公园,是2012年才被正式列入法国国家公园名录的第十个国家公园。规定严苛,车进不去,全靠船。导游激情高昂地用外语讲述着海峡的故事,虽然大多人听着一头雾水,倒也乐在其中。说到底,风光这东西,总归要自己体验。阳光下,白崖砌出锯齿状的海岸线,绿树在岩缝里倔强生长。游船穿过一处处峡湾,沙滩晒太阳的、本地人在山崖爬岩,远处甚至有独木舟慢悠悠滑过,一切安静下来,才懂什么叫地中海味道。突然觉得,这样的马赛,和大家想象的有些不一样。

再说一遍,马赛的治安说起来的确不算优良。媒体曾多次披露,马赛部分区域属于高风险街区,纪录片里甚至把这里和底特律放在一起对比,说是全法国犯罪率最高城市。可现场看,虽然时不时有警察巡逻,也见不到什么横行不法的场景。更多的是小商小贩、孩子们踢着破足球,偶尔街头一阵吵架还不忘看有没有人录像。和巴黎、里昂公园里一样无聊。但仔细想想,移民带来的文化交融不就是这样?一边诞生着活力和新鲜事物,另一边也滋生着误解和混乱。究竟是哪个元素更重要,也许每次来这里心态都变。
贾尔德圣母院很容易找到。教堂建在最高点石灰岩山顶,白色主教堂侧影在傍晚格外显眼。大金色圣母像用贪婪的姿态俯视着这座城,不知道夜里有没有人给她祈祷?二战时德军与联军交火留下的弹孔还在墙上,触摸这些弹孔会觉得那不是遥远的战争,而是可以穿过指缝的疼。现在大多数游客都是坐游览小火车上去,车上导游一边说一边笑,讲的是外语,反正听不懂就干脆用眼睛看。海风吹过,远眺地中海时总觉得对面要浮起幻觉,也许就是非洲吧?说实在的,这种氛围感比那些故作神秘的景点更能让人记住。上去容易,下山更快。

不得不承认,这座古城骨子里有一股说不出口的沉重和粗粝。各位游客若仔细留心,会发现无论是老港边的小酒馆,还是新港码头的邮轮,都带着点实用主义的世故。谁也不会在意你的穿着是高级定制还是市场打折,就连港边的渔民都比巴黎大雅的咖啡师多点粗犷。这或许才是马赛最本真的所在,并不如画报上精致,也不会时时有惊喜发生,只有空气里混进的盐和油,才最真实。
马赛很适合那些愿意观察、愿意琢磨的游客。有人觉得它混乱,也有人爱它的真实。治安问题是事实,文化包容也是事实。总觉得若想让城市焕发新生,就该让每段历史都裸露在阳光下,不加遮掩。但马赛偏偏选择了袒露一切——伤疤、杂音、混血、荣耀。简单、复杂、温柔、粗犷共存;每个人到这里都能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标签。

历史无非是一连串偶然和必然的反复推拉。马赛24小时接纳着所有的遇见,有故事,有冲突,也有和解。意外和震撼,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给你。转身说不喜欢它的,一定没见过地中海的黄昏在老港融成一片火烧云。
马赛,现在看着就像被时间泡软的橄榄。咸中带涩,嚼着嚼着,倒也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