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揭秘那座不可错过的“打卡圣地”

北京大学,揭秘那座不可错过的“打卡圣地”"/

北京大学确实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如果只能选一个“必去打卡地”,那"未名湖畔"和"博雅塔"的组合通常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理由如下:
1. "标志性景观":未名湖和博雅塔是北大的象征,出现在无数关于北大的照片和想象中。它们代表了北大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 2. "风景优美":湖光塔影,四季景色各异,尤其在晨曦、日落或雨后,更是如诗如画。 3. "文化氛围":湖边经常能看到散步、读书、思考的学生,充满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4. "拍照圣地":无论是塔影倒映在湖中,还是湖边垂柳依依,都是绝佳的拍照背景。
"除了未名湖-博雅塔,根据你的兴趣,也可以考虑其他的“必去打卡地”:"
"图书馆":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宏伟的建筑本身就很壮观,内部环境也很适合感受学术氛围。 "二校门":北大的传统校门,是许多北大学子毕业照的背景板,充满了历史感。 "燕园":泛指未名湖、博雅塔周边及周围的区域,这里集中了北大的精华,处处是景。 "百年讲堂":经常有各种高水平的讲座和演出。 "地质楼"

相关内容:

来到北京大学参观游览,位于燕园西北部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必去的“打卡地”之一。作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院校考古专题博物馆,这里既有存世仅三件的元代“太禧”铭盘,也有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石器,更有中国高校首次进行文物碳-14年代测定的记录笔记……馆内万余件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学术收藏,见证了北大考古的百年发展历程。

举办特展系统回顾辉煌历程

北京大学是中国考古学教育的发祥地和人才摇篮。自1922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下设立考古学研究室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1952年,北大创办全国高校第一个考古专业,成为中国考古学高等教育的里程碑。正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通过四个单元系统回顾了这段辉煌历程。

“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正在展出

走进“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的序厅,入口处展陈着本次特展的精品文物——“太禧”铭盘。“这件‘太禧’铭盘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存世仅三件,另外两件分别在故宫博物院和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介绍,“太禧”为太禧宗禋院的简称,负责统筹祭祀礼典事务,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卵白釉瓷器中,与花纹一起模印“枢府”款较常见,而极少有“太禧”款,因此该文物有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在探索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北大考古人也在为古迹文物的保护奔走忙碌。本次展览展出的《正始石经》残件,于1922年出土于洛阳城东南的朱圪垱村——这里是原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后来马衡先生受学校委托,前往洛阳购入了此石经残件。

据介绍,《正始石经》内容为儒家经典中的《尚书》《春秋》以及部分《左传》。碑文每字都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因此也被称为“三体石经”。作为“官定教科书”,石经原立于洛阳城南郊太学讲堂的西侧。此次展出的这件石经残片现存二十余字,收录了《春秋》僖公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沈睿文透露,目前馆内陈列的文物只是馆藏文物的一小部分,未来博物馆将发挥藏品优势,建成一座考古标本展陈丰富的考古教学博物馆。

16个考古项目入选“百大发现”

据悉,北大考古始于1922年研究所国学门下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考古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之一。从马衡、苏秉琦、宿白,到严文明、李伯谦,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

70年来,北大考古始终坚持以田野考古为根基,教学与科研并重。自1957年独立开展田野实习起,北大师生足迹遍布全国,参与发掘的项目39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三星堆、周原、琉璃河、安溪下草埔等重大遗址的背后,都凝聚着北大考古人的智慧与汗水。

北大考古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最初的商周考古、田野考古,逐步发展出宗教考古、陶瓷考古、科技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文物保护等多元方向,构建起完善的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1998年,北大考古学系更名为考古文博学院,并获国家文物局支持共建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标志着北大考古进入跨学科、多维度发展的新阶段。

跨学科培养让年轻人爱上考古

刘霄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文物保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北大考古跨学科培养的典型代表。他本科就读于元培学院化学专业,大二时因辅修考古文博课程而萌生对文物保护的兴趣,并最终就读于考古文博学院。

从本科阶段起,刘霄就参与了不少考古项目。既有“南海一号”出水彩绘漆器工艺研究,还有唐代黑石号沉船瓷器的修复工作。他所修复的黑石号唐代瓷器,如今正陈列在赛克勒博物馆的比邻天涯外销瓷器展展厅中,向观众诉说着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看到亲手修复的瓷器在展馆里展出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他说。

进入研究生阶段,刘霄在导师胡钢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参与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工艺研究工作。“化学背景是我的优势。”通过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等科技手段,团队成功识别出青铜器彩绘所使用的红色朱砂颜料和大漆胶结物,证实了早在三千年前,先民就已对金属相关的化学原料有了比较熟练的应用。

“我们做的工作,一方面是通过科技分析解读古代工艺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让这些宝贵遗产得以长久保存,这是文物保护的双重使命。”在刘霄看来,北大考古不仅教会他如何修复器物,更让他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明脉络。

“我们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科理论方法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贡献力量。”沈睿文说。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晓萌

摄影 | 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发布于 2025-10-08 06:41
收藏
1
上一篇:曹ason点赞!揭秘海口,这座度假天堂的绝美魅力? 下一篇:北京市大学排名风云再起,央财逼近农大,中央民大跃升至第19,北工商跻身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