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治理有效”确实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和题中之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保障发展环境:" 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治理有效能够提供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保障乡村产业的顺利发展、项目的顺利推进、人才的顺利引进。
"维护农民权益:" 治理有效能够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的公平正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统筹资源配置:"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治理有效能够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化解矛盾纠纷:" 乡村社会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治理有效能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乡村和谐:" 治理有效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3. 治
相关内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出的时代考卷。答好这张考卷,需要我们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更需要我们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关键是要把“治理有效”放到重要位置。
“治理有效”体现政治性,为民必须虔诚。没有有效有力的治理主体,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也就不可能有乡村的振兴。谁是乡村治理的主体?首先,乡村人民群众是最大的主体。推进基层治理,根本是为乡村振兴助力,乡村人民群众最最大的受益者。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乡村人民群众必须积极参与。其次,乡村基层干部也是治理主体。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中主要扮演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深度思考如何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如何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的相关平台、形态上发挥作用,让人民群众有力可以使出来,积极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治理有效”体现科学性,措施必须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落实到基层,就是要围绕这一目标,积极构建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机制的统筹调配、科学保障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科学合理、措施精准。具体执行落实中,要注重撬动各方力量,把各类群体的力量借过来,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比如,乡村流动人员就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目的是大力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让他们回到乡村投资、创业或参与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等,就是看准了其思想更加先进、见识更加开阔、发展更有办法、话语更家可信,是减少乡村治理阻力的关键。
“治理有效”体现时代性,步伐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作为,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加快落实。因此,我们不能“等靠要”,有条件要大力推动,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大力推动。推进基层治理,关键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原则,既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搞“一刀切”“一锅煮”。比如,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和西部内陆地区的乡村,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民风民俗的不同、文化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推进基层治理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措施和路径,只要聚焦一个目标,集中精力研究和落实有效措施,乡村治理的步伐就会显著加快,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刘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