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那抹最暖的红——致敬坚守岗位的消防英雄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主题。 “风雨中,那抹最暖的红” 可以有很多解读和联想,它象征着在艰难困苦的时刻,给予人希望、温暖和力量的东西。
以下是一些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方向和思考:
1. "具体的象征物:"
"红领巾/红围巾:" 常常象征着年轻、活力和革命精神,在风雨中可能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或师长、同伴的关怀。
"红旗/红飘带:" 象征着理想、信念和胜利,即使在逆境中,它也代表着不灭的斗志和方向。
"红心的火把/灯笼:" 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指引,在黑暗和风雨中带来方向和慰藉。
"鲜血/伤口:" 也可以是“红”,代表着牺牲、痛苦,但也是新生的开始,是温暖中带着悲壮的色彩。
"一个人的红衣:" 在灰暗的环境中,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可能格外醒目,成为焦点,带来活力或成为某种希望的寄托。
"爱心的红:" 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支持,是最直接的情感温暖。
2. "抽象的象征意义:"
"希望:"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风雨中代表不灭的希望
相关内容:
●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安全转移群众,蹚过洪水、攀过峭壁给受灾群众送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拿起锨镐和村民一起清理碎石淤泥……无数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今年汛期,四川遭遇暴雨站次增多等情况,给防汛救灾带来压力,仅6月至7月,全省就出现6次大范围降雨过程,造成180余万人次受灾。
紧要关头,有这么一群人,选择在暴雨中逆行。他们,是一名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暴雨中,他们不畏艰险,不顾自身安危;在危急关头,他们听令而行,挺身而出。他们,是风雨中那抹最暖的红。
闻“汛”而动,冲在最前线
“有了‘红色冲锋队’,暴雨洪涝灾害再来时,我们心里就有底了。”9月28日,遂宁市蓬溪县红江镇永益村,阴雨绵绵,回忆起近3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晨间转移,86岁的独居老人蒋全珍心里涌起阵阵暖意。
三面环江的红江镇地势低平,每年汛期都是洪水高发地,及时精准转移群众至关重要。今年6月29日凌晨,红江镇遭遇暴雨袭击,该镇60余名“红色冲锋队”队员立即行动。15分钟内,对有受灾风险的24户52名村民完成风险告知与人员转移工作。在“红色冲锋队”队员左均的搀扶下,腿脚不便的蒋全珍在凌晨被顺利转移。
汛期中,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全省各地不断上演。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冲锋在防汛最前线。
向险而行,全力抢险保安全。9月11日晚,内江隆昌市遭遇2007年洪灾以来最强暴雨,当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53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260余支“红色队伍”,逐村逐组入户“叫应”,争分夺秒转移群众;对山洪地质灾害点、行洪河道、水库等高危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经过一夜奋战,全市累计转移群众231户529人,及时发现处置安全隐患127处,清理道路、沟渠、河道等区域淤泥及垃圾3000余吨。
闻“汛”而动,迅速响应奋战在第一线。7月3日,成都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成都市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在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进网入格,争当防汛减灾救灾工作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发挥熟悉市情优势,纷纷主动查找、及时上报城区危旧房屋、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隐患。
坚强堡垒,守护在群众身边
“不要认为汛期过了就安全了,这几天还会有降雨,大家不能掉以轻心。”9月28日晚,雅安市雨城区大兴街道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李军通过微信再次提醒该村应急队伍成员们做好防范,时刻准备防汛抢险。
大寨村里有一处山洪灾害点,汛期防范至关重要。怎么防,村党组织是基础作战单元。该村整合党员干部,建立起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从预警信息“叫应”、迅速集结队伍、抓好群众转移安置、全力救援抢险、加快生产生活恢复五个方面明确应急分工。今年汛期以来,大寨村虽遭遇多轮强降雨,但有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保障,精准高效转移村民达400余人次,有效应对了强降雨带来的灾害和风险。
面对突发灾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6月24日19时,四川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这是四川今年首次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雨情就是命令、担当方显忠诚。为及时准确分析全省水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党总支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时间安排全体班子成员和4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汛期值班值守,24小时全程紧盯雷达回波、监测站点数据变化,滚动分析水情趋势,点对点调度一线防灾责任人,确保任何风险隐患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全力以赴,诠释责任担当
今年7月,正值旅游旺季的阿坝州遭遇暴雨袭击。关键时刻,全州动员7.6万余名党员干部、1900余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防汛救灾突击队员,参与道路抢通、水域救援、安置服务、群众疏导等工作。
泥石流袭来,家园被毁,基层党组织立即设立临时救助点,冒雨送上泡面、热水、面包等物资;暴雨之下,道路行车风险加大,党员志愿者和网格员24小时值守在高速出口及景区门口,化身“暖心引导员”,提供咨询劝导服务……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身处暴雨中的游客倍感安心。
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安全转移群众,蹚过洪水、攀过峭壁给受灾群众送去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拿起锨镐和村民一起清理碎石淤泥……这个汛期,无数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风雨之后见彩虹,患难之后见真情。“基层党组织在,我们就有了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历经暴雨洗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邦平)